正文 第4章 歧亭史話—江益林(4)(2 / 3)

鹹豐九年十月知黃州府事暨陽周炳鑒書,署歧亭同知山陰王震敬立(鹹豐九年十月刑科給事中會稽宗稷辰撰,署歧亭同知山陰王震立)。

另一通石碑為“歧亭三祠第二碑文”。碑高136厘米,幅寬63厘米,厚約14厘米。楷體直書14行,滿行40字。

歧亭三祠第二碑文

惟宋蘇、陳之跡,在楚光、黃之間,亭以歧名,村因杏著。讀書射獵,慕傑士之風;置酒嘯歌,有謫仙之概。人雖邈矣,世並賢之。此宋賢祠所由昉也,迨曆乎七百歲尚惟茲一二人。方山、眉山,峻節常仰;文事武事,餘徽永懷。前司馬講學其中,始稱書院;後司馬儀型勿普,更祀名臣。此增設於清端公位於宋賢祠之緣起也。近者西粵吵攘,中江闌入。一圍一克,賴潯陽之勁師;再陷再複,率安麻之義族。時則台司屢殉,方連迭傷,惟迪庵李公立功甚偉。乃得家招殘碧,戶戢遺黎。偏勝鋒忽挫於三河,致浩氣頓摧夫列嶽。天猶隕泣,望申甫之重生;民盡哀號,惜範韓而長痛。於是,朝議許有功之處,皆立專祠;郡境思死事之臣,合崇追享。後先實同,患難鹹奉。英靈部伍,都侑馨香,廣推褒恤。此宋賢與清端兩祠以外,所以鼎建忠節一祠,而俱統乎杏花書院也。嗚呼!此三祠者,瑰琦隱見,聚千載之明禋;誌節炳煌,揚一方之茂烈。宇則麵南麵北,古今胥聯為德鄰;地則居中居西,方外別存其梵舍。群力斯舉,鳩工孔堅;一誠所孚,鴻構遂蕆。當歲時伏臘,迎神送神,固禔福於此鄉也;且春秋釋菜,較藝較力,尤振興乎多士也。餘初聞其略,已為散敘之文;既審其詳,複草駢言以記。至其提唱俊髦,經營始終者,蓋宮保中丞胡君有以導之,司馬省三王君有以成之也。是並宜書,而集義捐資之姓氏得附於碑後雲。

鹹豐九年歲次巳未九月會稽宗稷辰撰

古渡遺址與麻城移民在歧亭鎮南門外的舉水邊緣,有一處突兀的山崖,比南麵的平地高出十餘米,至今仍然聳立在河水邊,像一個體態龍鍾的老者蹲坐在河岸之上,向過往的人們講述著他的經曆與滄桑,昭示著他的曆史與功績。這就是麻城曆史上唯一水道的第一號碼頭——歧亭古渡遺址。雖然滄海桑田,河道東移,這裏隻剩下一條小河,但那清澈見底的潺潺流水,映照著沿崖體自下而上鋪設的百級石階,那被人的腳底磨得光滑而下凹的石麵,正見證著那段遠去的曆史。如若身臨其境站在古渡遺址之上,仿佛就能見到當時渡口碼頭上人頭攢動,上下忙碌的景象。

歧亭古渡被廢棄的曆史並不遠,約在五十年前的上世紀中期,這個古渡碼頭仍在使用。不過當時舉水中已不能行走吃水較深的大船,隻是蕩漾著一些小船(當地稱作筏子)和竹排,短距離運送一些農用物資。沿舉水而上至宋埠,水量大的季節也可以到達麻城。當舉水上遊的幹、支流上逐漸修築起浮橋河水庫,明山水庫、三河口水庫三個大型水庫及數十座中小型水庫後,水流急劇減少,舉水河才逐漸喪失其水上運輸的功能。記得少年時,常到宋埠街上的竹排站拾糞、撿破爛,但見岸上的木船和竹排堆得像小山,水中的小船一排排,竹排一行行的,我們在船上水下玩得忘了回家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