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後記(1 / 1)

麻城市歧亭鎮黨委書記、鎮長—淩建平

“杏花村”是一個美麗的名字,歧亭鎮杏花村更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在杏花盛開的歧亭鎮工作是我的緣分,能參與杏花村的文化旅遊開發更是我的榮幸。盡管來歧亭工作的時間並不長,但歧亭鎮、杏花村的人文內涵與文化魅力一直令我深受滋潤、倍覺振奮。

晚唐詩人杜牧的一首《清明》詩,牽引著無數後來人的向往與遐想,全國竟有二十多個村莊一直為杏花村的“名分”爭論不休。在“眼球經濟”時代,麵對魚龍混雜的信息流,麵對喧囂的激辯聲,關於杜牧“杏花村”的研究已經到了非得撥雲見日、正本清源的時候了,杜牧《清明》詩真正的本源——我們的歧亭杏花村,已經到了必須拿出可靠證據的時候了。

由市政府李開壽市長作序,市政協淩禮潮主席主編的《歧亭古鎮杏花村》,在歧亭杏花村人的翹首期待中,終於麵世了。本書的出版為歧亭鎮杏花村文史研究填補了空白,為“杜牧杏花村在麻城”拿出了經得住檢驗的考證,更為杏花村文化旅遊開發積澱了十分寶貴的財富,實在是可喜可賀。歧亭鎮、杏花村文史研究的新突破及本書的出版,離不開市“四大家”領導的深情關注,離不開市直各部門和兄弟鄉鎮的鼎力支持,更離不開淩禮潮主席等各位學者的潛心研究。在此,我代表歧亭鎮黨委、鎮政府和廣大歧亭人民,向一直關心、支持杏花村文化旅遊開發的領導和社會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謝!向嚴謹治學、終有大成的“杏花村”研究學者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歧亭鎮的曆史十分久遠。自南北朝至明清,歧亭鎮及杏花村之鼎盛絕非是我們今天所能想象的。杜牧《清明》詩賦予了歧亭鎮杏花村無窮的藝術魅力,而在杜牧之後,杏花村的人文光芒非但沒有衰減,反而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延續和張揚。事實上,緊跟其後,宋代詞人謝無逸就在杏花村留下了同樣精彩的代表作《江城子》:“杏花村館酒旗風,煙重重,水溶溶,野渡舟橫,楊柳陰濃……”此後,宋朝名士陳季常長期隱居杏花村,更為杏花村積蓄了高山流水的文情雅趣,這也便有了“千古第一文人”蘇軾與陳季常的頻頻交遊。“詩人興會更無前”,蘇陳不吝才情,在杏花村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元末明初,隸屬麻城孝感鄉的歧亭鎮、杏花村成為湖廣填四川的重要移民集散地。時至今日,無數麻城孝感鄉後裔依然情係桑梓杏花村。清康熙年間,杏花村又幸運地迎來有著“天下廉吏第一”美譽的於成龍。清官於成龍坐鎮歧亭,重建杏花古刹,杏花村文化得以複興光大。革命戰爭時期,千裏躍進大別山的劉鄧大軍還在杏花村留下了浴血奮戰的鏗鏘足音。

曆史長河風雲變幻,歧亭鎮、杏花村有興有衰、有起有落,厚積而薄發的文化則一直是歧亭人永遠的資本與驕傲。目前,時逢盛世,喜遇良機。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旅遊開發戰略,積極打造“三山(龜峰山、九龍山、五腦山)一村(杏花村)一條線(紅色精品旅遊線路)”精品旅遊景點和線路,杏花村的開發方興未艾,初見成效。一年抓起步、三年出雛形、五年見成效,立足高起點、高規格、高品位,杏花村人已經瞄準了文化遊、生態遊、觀光遊、尋根遊、紅色遊等文化旅遊發展方向,由華中師範大學主持的杏花村旅遊發展規劃已經通過專家評審,謝家墩新石器龍山文化遺址、白骨墩楚墓群、陡山吳氏祠、杏花古刹、九螺山激戰遺址等古跡已被重點保護,名詩、名人、名賢、名寺和杏花古刹等絕無僅有的文化資源和生態環境正成為杏花村人緊握在手的一張王牌。把握時代脈搏,承載曆史重任,杏花村加快發展的春天正在來臨!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昨天的杏花村,才俊雲集,群賢畢至,是一方文化厚土、世外桃源。今天的杏花村,蓄勢待發,乘勢而上,正成為一方創業綠地、開發熱土。明天的杏花村,光彩奪目,活力無限,一定能建設成為中部地區的文化名村、生態新村、旅遊強村和經濟富村,實現名揚四海、走向世界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