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誌於道。”(《論語·裏仁》)其次,修身必以“誠”為本。孔子認為凡事都要光明正大,無愧於心,才能因“內省不疚”而做到“君子不憂不懼”(《論語·顏淵》)。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還提出了“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一係列道德原則來加強自我修養,達到人的身心內外和諧。儒家文化強調身心和諧,但身心和諧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的自我完善,而是為了達到社會和諧。儒家經典《大學》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修養善性,提升道德,達到人格完善,不是導向自我中心,而是為了超越自我,實現一個理性的和諧人生。在人類社會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出現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二律背反,在商業文化負麵作用的驅使下,許多人無止境地追求物質享受和感官刺激,忽視了精神追求,造成了自我身心的扭曲、人格的分裂;一些人心中所據有的隻是自我的利益,忽視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影響了社會的和諧和發展,在這種情況下,要保持和發展人類的文明成果,構建和諧社會,就應著力注重克製市場經濟固有的物欲與功利的衝動,彰顯人文精神。而儒家關於品德修養的“修身”理論在這方麵無疑是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它對於協調身心以實現和諧的人生必能發揮巨大作用。儒家和諧思想注重人的道德情操,注重人的精神追求與身心和諧,這有助於防治和解決現代化大潮衝擊下出現的種種弊端與趨向,如人性扭曲、意義的迷失、精神的危機、功利主義的惡性膨脹等,均有積極的審美意義。
第三,“成己成人”觀為傳播社會主義優勢文化提供了便利的思想載體。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儒家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和基本精神,在人與人的關係上,儒家文化重視建立融通的人際交往及和諧的社會關係,倡導“愛人若愛其身”,提倡修己成人、寬和處世等貴和尚中的和諧友愛精神。成己成人觀包含兩個方麵:一是成己及人,即推己及人,成就自己的同時成就別人;二是成己於人,在成人中成就自己。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這雖是成己之道,但也是“天下為公”之大道,是於成人之中成就自己。荀子提出要“以善和人”,隻有樂於助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才會有社會的和諧,同時,“成己成人”不僅是一種做人的境界,更是一種傳播優勢文化的方法和載體。儒家的仁學主張寬厚處世,協和人我,彼此和諧相處,不僅在人與人之間建立一種互親互愛的關係,也將這種積極的文化精神巧妙地傳承開來,這本身就是優勢文化的表現。為了傳播實現這種積極的優勢文化精神,孔子提出了兩條著名的原則,作為人們行動的指導,這便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強調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能把自己的要求強加於人,更不能把不希望加之於自己的加之於別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原則進一步要求,要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要求通過這種方式,傳播優勢文化精神,發揮人的善性,要“善群”、“利群”、“樂群”。儒家對“仁”的強調、對“禮”的推崇,都是為了協調、規範和平衡人際關係,並借此傳承這種關係,這正是優勢文化的體現。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還提出了仁、義、禮、智、信、寬、勇、忠、恕、孝等一係列成己成人、實現“人和”的道德準則,提出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禮記·禮運》)的大同社會理想。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國家穩定的基礎。隨著社會的進步,人與人之間的聯係交往會愈加頻繁,人際關係也更加重要,要實現人的和諧發展就必須借助於良好的人際關係。儒學“成己成人”的處世倫理在當今人際交往中將會發揮重要的作用,其基本要義與我們今天所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是相通的。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個性化意識的覺醒和金錢在社會生活中地位的提升,利己主義、拜金主義、實用主義思想在社會生活中蔓延開來,許多人忘記了社會公義和道德,置國家、民族、人民和集體利益於不顧,隻求索取、不講奉獻;隻要權利、不履行責任和義務;為了一己私利而不思道義、不講廉恥、不顧人格和國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冷漠和淡化了。人際關係相對緊張,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個人的全麵發展,破壞了自身存在的人際生態,破壞了社會的和諧。儒家“和為貴”、“成己成人”的思想倡導仁愛、諒解和寬容,對於處理好各種利益關係,形成良性互動的和諧人際關係創造良好的優勢文化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