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人們飲酒時,為了助興取樂,行“酒令”,即在飲酒前,推一人為令官,餘人聽令,輪流說詩詞,或者做其他的遊戲,違令者罰飲。
“月相”與盈後
商業上的“盈虧”一詞,其來源與人們對“月相”的認識有關。我國古代,將月亮反射太陽光,在一個周期內變化不同形狀的現象,稱之為“月相”。
“月相”,雖然細分為不同之稱,但基本分為“盈”與“虧”。而所謂“盈”,即指“月相”為“望”,亦稱之為“滿月”。按照時間來說,就是指農曆每月十四至十六前後能看見整個的月麵,稱之為“望”或“盈”,也叫做“滿月”。古人將“滿月”(望)前後的“月相”,均稱之為“虧”。而“虧”又有不同的區別:人們將“滿月”前十一至十二日可見“虧”的月麵,稱為“凸月”,將“滿月”後十七至十九日可見“虧”的月麵,稱作“殘月”;將初七至初十及二十至二十三日前後可見“虧”的形如弓的月麵,叫做“上弦”和“下弦”;將初五、六前後可見“虧”的形如蛾眉的月麵,稱為“蛾眉月”;將初三、四日可見“虧”的月麵,稱之為“月牙”等。
後來,隨著商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將對“月相”盈虧的認識運用到商業上,即取“望”和月光圓滿之意,與商業上的經營緊密結合,將賺錢的現象,概括稱之為“盈利”。相反,取“滿月”前後“月相”為虧之意,亦同商業相結合,將賠錢的現象,概括名曰為“虧損”等。
為什麼三伏天特別熱
“三伏”是二十四節氣以外的雜節氣,有初、中、末之分,每伏十天,尤以中伏酷熱蒸人。每年的初伏自7月間開始,整個伏天持續一個月左右。
人們常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三伏”為什麼特別熱呢?這是因為“立夏”以後,太陽向北移來,北半球白晝一天比一天長,到了夏至,大地積累了大量的太陽輻射。夏至之後,北半球雖然白晝一天天短下去,但仍比黑夜長,加之熱量散發,溫度便開始升高了。對人體來說,在同樣高溫下,空氣流通小就發“悶”,空氣溫度高就覺得熱。因為溫度高和流通小,皮膚毛孔蒸發散熱的能力相應減低,所以從體感溫度來講,“三伏”的氣溫是最高不過了。
自古以來,我國人民根據“三伏”高溫和雨量充沛的規律性,在生產、生活方麵都總結了不少非常寶貴的經驗。就高溫作業的行業米說,也必須對高溫季節職工身體健康,引起高度重視,做好防暑降溫工作。
入伏日期為什麼每年有不同
每年在“夏至”節氣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一天,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第一天,“立秋”節氣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開始,既然是這樣有規律性,那麼每年入伏的日期為什麼不同?自古始,並且至今,農業“二十四節氣”以外的雜氣,每年數伏,雖然說都是從“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開始,是非常有規律性的,但為什麼每年的“三伏”的日期卻有不同?這與“庚日”每年具體在哪一天是密不可分的。
而“庚日”就是指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日、庚辰日等。因為“天幹”其數是十,所以每隔十天就有一個庚日。而一年春秋冬夏三百六十五天,不是十的整倍數,所以每年庚日的日期都不相同,因此每年入伏的日期亦就不相同。
天有四時——春秋冬夏
每年一到春分日,鬥柄(指北鬥七星的“鬥柄”)指東;夏至日,鬥柄指南;秋分日,鬥柄指西;冬至日,鬥柄指北,並且是很規律的,年年如此。所以,古時候,人們歸納概括為:“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
然而,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其規律性,按照現代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為:
春季。每年一到陽曆2月4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15°時開始“立春”。
古人說的所謂“春”,就是指一年四季的第一季。其時間為陰曆正月至三月。
其實,不僅是“鬥柄東指,天下皆春”,就風向來說,亦有規律性的反映,就是說每年基本上從“立春”到“春分”這段時間內,風向多為東風;從“春分”到“立夏”之前,這段時間裏,多為東南風。
夏季。每年陽曆5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45°時開始,為“立夏”。
古人說的所謂“夏”,就是指一年四季的第二季。其時間為陰曆四月至六月。
其實,不僅是“鬥柄南指,天下皆夏”,就風向來說,亦有規律性的反映,就是說每年基本上從“立夏”到“夏至”之前,這段時間內,風向多為南風;從“夏至”到“立秋”之前,這段時間裏,多為西南風向。
秋季。每年陽曆8月8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35°時開始“立秋”。所以,自古始,將“立秋”作為秋李開始的節氣。
其實,不僅是“鬥柄西指,天下皆秋”,就風向來說,亦有規律性的反映,就是說每年基本上從“立秋”開始,到“秋分”以前,這段時間內,風向多為西風;從“秋分”開始,一直到“立冬”之前,這段時間,其風向多為西北風。
冬季。每年陽曆11月7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25°時開始“立冬”。所以,自古始,將“立冬”作為一年四季最後一季冬季開始的節氣。
其實,不僅是“鬥柄北指,天下皆冬”就風向來說,亦有規律性的反映,就是說每年基本上從“立冬”開始,到“冬至”之前,這段時間裏,多刮北風;從“冬至”開始,一直到“立春”之前,這段時間內,風向多為東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