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舌無聲鳥類中的“反舌”,亦名為“百舌”,其特征:全身黑色,唯嘴黃,善鳴,因其鳴聲又多變化,故被稱作為“百舌”。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杜甫在《寄柏號士林居》詩裏,作了反映性的記載:“赤葉楓林百舌鳥,黃泥野岸天雞舞。”鳥類中的“反舌”,或曰“百舌”,對自然氣候規律性變化的反映,特別是對節氣變化的反映,亦比較突出,它與春夏喜鳴的眾鳥格外不一樣,每年一到夏季農曆五月“芒種”節氣,開始就不嗚叫了。所以,從古時候開始,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選中了“百舌”或曰“反舌”這種鳥,列入了“七個二候”,作為“芒種”節氣三候的“候應”,歸納叫做“反舌無聲”。
對夏季農曆五月“芒種”節氣與“候應”,宋元時期學者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做了比較透徹古老認識性的解釋,他說其規律性,每年“小滿”後十五日,鬥柄指丙,為芒種。五月節(指“節氣”),謂有芒之種穀可嫁種矣。一候,螳螂生。螳螂,草蟲也,飲風食露,感一陰之氣而生,能捕蟬而食,故又名殺蟲。日天與,言其飛如與也。日斧蟲,以前二足如斧也。又日□蠰、莫貈、蛑、石蜋、巨斧。說文又名蚚父。深秋生子於林木間,一殻生百號,至此時則破殻而出,藥中螵蛸是也。二候,鴟始鳴。□,百勞也。本草博勞。朱子孟注曰:博勞惡聲之鳥,蓋鳥類也。曹子建惡鳥論,百勞以五月鳴,其聲□□然,故以之立名。似俗稱濁溫,故埤雅禽經注雲:伯勞不能翱翔,直飛而已。毛詩曰:七月鳴□,蓋周七月夏五月也。三候,反舌無聲。諸書以為百舌鳥,以其能反複其舌,故名。特注疏以為嘏□,蓋蛙屬之舌尖向內,故名之。今辨其非者。此其此時正鳴,不知失考也。易通卦驗、丹鉛餘錄俱即名為蝦□無聲。若以五月正鳴,殊不知初旬見形後,形亦藏矣。陳氏曰:螳螂鴟皆陰類,感微陰而或生或始鳴。反舌感陽而發,遇微陰而無聲也。
其實,比宋元時期更早,早在《呂氏春秋·十二紀》裏,亦已經記載有“螳螂生、鴟始鳴、反舌無聲”,東漢學者高誘亦作了詮釋,其注釋之意,大體上與宋元時期的學者吳澄的認識和解釋差不多,故這裏就從略了。
4.“夏至”節氣與“候應”
——鹿角解·蜩始鳴·半夏生
夏至 “二十四節氣”中的這一節氣,按照現代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其規律性,每年一到夏季,陽曆6月22日前後,當太陽到達黃經90°(夏至點)時開始。就是說,每年一到“夏至”,此日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長;其後陽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動,白晝漸短。
密切結合農業生產來說,每年一到此節氣,按照古時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的認識和解釋,叫做:“五月中……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按照現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叫做每年一到農曆五月“夏至”節氣,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迅速滋長蔓延,需要加強田間管理。正如農家諺語所說:“夏至棉田草,勝如毒蛇咬。”
鹿角解動物獸類中的“鹿”,我國所產種類很多,有麝、麂、永鹿、梅花鹿、白唇鹿、馬鹿、麋鹿、駝鹿、馴鹿、獐、□(麅)等。獸類中的鹿,從古時候開始,就為人類做出了許多貢獻。例如,古時候,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獸類中的鹿,如同牛馬一樣,被人們飼養。對此,在《南史·東夷扶桑國傳》裏有記載:“有馬車、鹿車。國人養鹿,如中國畜牛。”古時候,有一種小車,就是用鹿套著拉車。對此,《後漢書·鮑宣妻傳》裏亦載:“妻乃悉日侍禦服飾,更著短布裳,與宣共挽鹿車,歸鄉裏。”
鹿角,中藥名。雄性梅花鹿、馬鹿等已長成而骨化的角。性溫、味鹹,生用行血、散瘀、消腫,主治乳癰腫痛等症。
鹿茸,中藥名。雄梅花鹿或馬鹿等尚未骨化的幼角。性溫、味甘鹹,功能補精髓、助腎陽、強筋骨,主治陽痿、遺精、腰膝痿弱等症。還有許多例子,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
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還漸漸發現動物獸類中的“鹿”,對自然氣候規律性變化的反映,特別是對節氣變化的反映,亦比較突出,即每年一到夏季農曆五月“夏至”節氣,就會出現鹿角脫落的現象。對此,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就已經有了認識性的解釋,說“鹿,形小山獸也。屬陽,角支向前與黃牛一同。”它是屬於“夏至一陽生,感陰氣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所以,從古時候開始,動物獸類中的“鹿”,就被列入了“七十二候”,作為夏季農曆五月“夏至”節氣一候的“候應”,歸納叫做“鹿角解”。
蜩始鳴 昆蟲中的“蜩”,俗名為“知了”,昆蟲學名為“蟬”,亦稱之為“蜩”。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對這種昆蟲的認識亦比較早,如奴隸製社會時期,反映西周社會狀況的名作《詩經·豳風·七月》篇裏記載:每年一到夏季,農曆“五月鳴蜩”;“雄者能鳴,雌者無聲,鳴於夏者日蜩。”就是說,“蜩”這種昆蟲,對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映,亦比較突出,即每年一到農曆五月,天氣開始炎熱,則就會出現“知了”(俗稱)鳴。所以,昆蟲中的“蜩”被列入了“七十二候”,作為“夏至”節氣二候的“候應”,給歸納概括叫做“蜩始鳴”。
半夏生植物中的“半夏”,則是屬於多年有毒的草木,地下生有塊莖。產於我國北部兩南和長江流域一帶,日本亦有分布。植物中的“半夏”,我國中醫學上,則多用經過炮製的“製半夏”,性溫、味辛,功能燥溫化痰、和胃止咳,主治痰濕水飲、胸膈脹滿、嘔吐、咳喘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