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生活民俗·養生保健(3)(1 / 3)

古時,人們還將“端午節”稱為“重五”和“重午”。對此,《宋史·劉溫叟傳》裏作了記載:“明年重午,又送角黍執扇。”為什麼將端午節稱為“重五”呢?據古籍名著《北平風俗類征》裏記載,古時“端午節”,並不是像如今這樣,每年隻有農曆“五月初五”這天才算是“端午節”;而是每年從五月初一開始,一直到初五,為期五天,皆為“端午節”。所以,人們取重五之意,將“端午節”別稱為“重五”了。

2.端午節的另U稱

其實,古時,人們還將“端午節”別稱為“古天中節”和“女兒節”。究其因,亦是很有趣的。

古天中節佛教自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傳人中國後,佛教思想對於我國哲學、文學、藝術和民間風俗都有一定影響,“端午節”亦不例外。在生活中,結合人們信奉神佛精神生活的需要,就出現了供奉神佛的風俗,即每年一到陰曆五月初五“端陽節”這天,人們講究把粽子、桑葚和自做的各樣點心,供神佛,以示尊崇。所以,曆史上曾出現將“端午節”別稱為“古天中節”(《北平風俗類征》)。

女兒節從前,每年一到陰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女孩們皆用綾羅做小虎,或者拿彩線纏成桑葚、葫蘆、粽子等,串成一串,裝飾佩戴在頭上,或者掛在上衣胸前的紐扣上,既美觀,又好玩,還可互相比,看誰手巧。所以,在生活中,就出現了人們將“端午節”,稱為“女兒節”。

3.吃粽子紀念屈原

屈原屈原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期的楚國人。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等官職。學識淵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在同守舊貴族子蘭、靳尚等人鬥爭中,遭讒去職。頃襄王時被放逐,長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較接近人民生活,對黑暗現實愈益不滿。後因楚國的社會政治更加腐敗,首都郢(紀城)亦為秦兵攻破,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遂投汨羅江而死。相傳,就是在公元前223年(秦王政24年)楚國被滅的這年陰曆“五月初五”這天,屈原投江自盡。戰國時的這位愛國詩人,給後世留下的不朽詩篇《離騷》、《九歌》、《九章》等,被人們所傳誦。人們為了悼念他,逐漸出現每年一到陰曆“五月初五”這天,紛紛把粽子投入江中,以此示意不讓江中的魚蝦等損傷屈原遺體。於是漸漸形成人們每年一到“五月初五”過“端午節”,家家戶戶講究吃粽子,成為紀念(古時,稱“祭祀”)愛國詩人屈原的一種生活風俗了。

然而,不論將“端午節”別稱為“古天中節”,還是別稱為“女兒節”,皆未流傳下來,流傳至今的,還是每年一到五月節講究吃粽子,以示紀念屈原。

4.端午節紀念活動多種多樣

賽龍舟龍舟是一種龍形的船。船的首尾做成龍的形狀。我國民間生活中,尤其南方,講究在每年“端午節”這天,要舉行“龍舟”賽,傳說就是為了紀念屈原。對此,在北宋進士餘靖的《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詩中,就有記載:“龍舟爭快楚江濱,吊屈誰知特愴神。”

賽馬從前,北京每年在“端午節”這天,除了吃粽子外,還有其他活動,“賽馬”便是其中的一項比較有趣的活動。

清代,朝廷在“端午節”這天,講究要舉行兩場隆重的賽馬活動。一場,是在朝廷的“後苑”,文武百官集會,進行騎術表演賽。《北平風俗類征》一書記載:“五月五日,賜文武官走驃騎於後苑”,比賽時,“一人執旗於前,二人馳馬繼出,呈藝於馬上,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騰躍躋捷……”另一場,則是在“西華門”內。到時,太子及諸王“召集各衙門萬戶千戶能擊球者”,騎上駿馬前來“西華門”內參加擊球比賽,亦稱“擊鞠”。比賽開始,“一馬前馳,擲大皮縫軟球子於地,群馬爭驟,各以長藤柄杖爭接之,而球子忽綽在球棒上,隨馬走如電,終不墜地,力捷而熟閑者,以球子挑剔躑於虛空中,而終不離於球杖,然後打入球門,中者為勝。”其實,這就是我國舊時的馬球運動,用以練武。這種古老的“賽馬”練武,盛行於唐、宋,在一些史書裏,皆有記載。

5.用傳說的形式祭祀屈原

“端午節”講究吃“粽子”,僅是紀念屈原的一種方式,人們為了以示尊崇屈原,還有以傳說的形式祭祀屈原的。

屈原故裏,舊名為“樂平裏”,生活中,人們稱它為“落腳坪”。其地理位置,在湖北秭歸縣城東北30千米的屈坪。此地的突出特征是一個山間小盆地,有屈坪河,與響鼓溪在此彙注。其東側,有雄奇壯麗的“伏虎山”;其西側,臨有“王寨山”、“白崖千尋”;其南北,“南望九嶺頭,煙雲彌漫,北倚天池山,劍指藍天,峰巒鍾靈,清溪毓秀。”據湖北省秭歸縣百姓們相傳:屈原就誕生在這個地方,故名“三間鄉”。至今在這個地方,尚存有屈原廟、讀書洞、吟詩台,照麵井等遺址。其坪前,至今尚立有石碑一通,其上麵書有“楚三閭大夫屈原故鄉樂平裏”十二個字。人們還傳說屈原死後,有“神魚”將其屍體馱回他的故裏秭歸,在城東五裏安葬,是地遂名“屈沱”。

歌頌大詩人屈原的神話傳說,其情節大體是這樣的:當百姓們得知,愛國愛民的詩人屈原獨個兒走到汨羅江邊,懷沙、抱石,含恨投江了,汨羅江兩岸的百姓立即趕來,紛紛劃著漁船,操著竹竿,四處打撈。人們連續打撈了兩天兩夜,都不見詩人屈原的屍首。人們說,汨羅江兩岸有名的水性最好的“打魚精”——王小五,尋遍江底,連一件衣物也沒有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