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生活民俗·養生保健(5)(1 / 3)

據此種之說,由此開始,社會生活中逐漸演變形成“祀灶神”的風俗,而且逐漸受到帝王重視。對此,古籍《五經異義》裏有記載:“孟夏祀灶,王者所祀,古之有功德於人。”帝王祀灶多在夏季,民間祭灶多在冬季,有的在“臘日”。對此,古籍《荊楚歲時記》裏有記載:“每年農曆十二月八日為臘日……其日並以豚(小豬)酒祭灶神。”多數在臘月二十三日,晉人周處撰寫的《風土記》裏記載:“臘月二十四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

古時民間生活中,少數人家講究“臘日”(指農曆十二月初八)進行“祭社”。其祭灶的食品,即俗話說的“供品”,比較講究以“黃犬”祭之。但因忌諱說“犬”,所以就不稱之為“黃犬”,而是美稱為“黃羊”;或者以雞、或者以豚、或者以酒、或者以魚等比較講究的食品祀之。

民間多數百姓每年臘月廿三日進行“祭灶”,其“祭灶”的食品,亦比較一般,或者用糯米糖,或者用南糖,或者用美稱的“吉兆糖”(糖瓜)等進行“祭灶”。

我國貴州地區的少數民族布依族亦不例外,亦有自古流傳下來的“祭灶”的生活風俗。布依族“祭灶”與全國各地“祭灶”的風俗所不同的是,“祭灶”的日期是在每年春季農曆三月初三日,盛行殺豬宰牛,歡歡喜喜過灶君節。

臘月三十貼春聯,

辭舊歲,飲新歲酒

從前,人們將長壽和豐收年稱為“大年”,後來人們又習慣把“年三十”叫做“大年三十”。這一天,許多人家都貼春聯。春聯亦名“門對”、“春貼”,是用紅紙寫成貼在門上的聯語,字數多少無規定,但要求對偶工整,平仄協調。相傳,春聯始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在寢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後逐漸發展演變成“年三十”,家家戶戶講究貼春聯的風俗。正如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春聯》裏所記載的:“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以此表示歡歡樂樂迎接新年。

“辭舊歲”亦名“別歲”,據《北平風俗類征》記載,大年“三十日,懸先像拜祀袍長幼詣諸尊長家拜之,曰‘辭歲’”,又“凡除夕,蟒補褂,走謁親友者”,亦謂之“辭舊歲”。除了“家人叩謁尊長,亦曰‘辭歲’”而外,還講究“新婚者必至嶽家辭歲”。不僅如此,而且在除夕子夜“送祖宗”和“接財神”,並放鞭炮,以示尊祖和表達發財致富的願望。“別歲”和“守歲”,北宋文學家蘇軾在《歲晚三首序》裏是這樣說的:“歲晚……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夕夜達旦不眠為‘守歲’”。

早在夏、商、周時,人們就將“年”稱作“歲”了。因為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和實際生活的需要,人們將“木星”叫做“歲星”,把“歲星”運行一次稱為“一歲”。對此,不僅在《書·堯典》裏有記載:“定四時[春夏秋冬]為歲”,而且夏商周三代時,還出現將一年開始之時稱為“歲首”,即夏代以正月為“歲首”,商代以十二月(農曆)為“歲首”,周代以十一月為“歲首”,秦代及漢初,又以十月為“歲首”(正月)。但是經過多年實踐證明,還是以正月為“歲首”比較符合實際,亦符合天文曆法的科學性。所以,自漢武帝頒布《太初曆》起,統一改用以正月為歲首。此後,這一曆法一直被曆代沿襲使用。詩人白居易就把新年稱為“新歲”,曾詩曰:“一杯新歲酒,兩名故人詩。”

每年歡度春節,好飲酒的人,講究“大年三十”除夕之夜,要飲上一杯喜慶酒,以示迎接“新歲”(年初一)的到來,名為“新歲酒”。人們飲酒時,為了助興取樂,行“酒令”,即在飲酒前,推一人為令官,餘人聽令,輪流說詩詞,或者做其他的遊戲,違令者罰飲。《紅樓夢》第四十回載:“[鴛鴦]吃了一盅酒,笑道:‘酒令大如軍令,不論尊卑,唯我是主,違了我的話,是要受罰的。’”就是記敘一次行酒令的情景。

“四時”與養生

按照現代生活中,人們的習慣說法,名曰為“一年四季,春、秋、冬、夏。”然而,古時候,生活中,人們的習慣說法,叫做一年“天有四時,春、秋、冬、夏。”(《禮記·孔子閑居》)不僅如此,流傳千古著名的《三字經》裏,亦作了認識反映性的記載,叫做“日春夏,日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若說起天有“四時,春、秋、冬、夏”,與生活中人們講究養生保健的關係來,可以言:極為密切。為什麼?下麵,就將天有“四時,春、秋、冬、夏”,人們應該怎樣注意養生的問題,分別地說一說。

1.春天

自然界規律性變化的反映——春天,或曰春季,生活中,人們應該怎樣注意講究養生保健呢?春天,人們需要特別注意不要被風所邪,為什麼?用古人的話來說,叫做“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或曰:風為百病之長。因為春天,不論誰,如果被風所邪,對身體健康很有影響。

風邪其實所謂“風邪”,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為“六淫”之一。並且由於風為陽邪,故其得襲的部位多在表、在上,具有遊走性,病情變化較多較速。一般說,其反映或曰其表現,多見頭痛、寒熱汗出通身遊走疼痛及肌膚瘙癢等症。並常與其他病邪結合而致病,如風熱、風寒、風濕、風燥等。

不僅如此,而且古人在這方麵,相當早,還歸納總結概括出這樣的寶貴經驗,叫做:春天傷於風邪,留而不去,會發生急驟的泄瀉。用《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篇》第三裏的精辟語言來說,就是叫做:“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這裏說的“洞泄”,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其內容主要是指:急瀉如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