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過去,還是現在或將來皆如此:生活中,仍然是誰也離不開自然界規律性變化的反映——春、夏、秋、冬。古人從生活實踐中,經過不斷地摸索、歸納、總結,將冬季的三個月,其季節性規律性變化的反映,高度概括名曰為“閉藏”,為什麼?因為每年冬季,其這個季節性規律性變化的反映,可以說年年基本上如此:冬天,的確是自然界的生機潛伏,萬物進入蟄藏的季節;此季節,突出的特征,主要集中表現在:漸漸水寒成冰,凍得大地龜裂;而所謂“閉藏”,主要是指生機潛伏,陽氣內藏;而人亦應相適應,生活中應該十分注意: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時起床較好,不要輕易地擾動陽氣,妄事操勞,……要躲避寒冷,求取溫暖,……如果違逆了冬季“閉藏”的規律,就會損傷腎髒,並且一到春天還會發生痿厥之疾。所謂“痿厥”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主要是指:手足軟弱無力稱為痿,逆冷稱為厥。
總之,上麵所說的冬季“閉藏”與養生的內容意思,及其精神實質,用《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裏,歸納總結概括出的精辟語言來說,就是叫做生活中,人們應該注意: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誌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天地日月,春夏秋冬,每一日,身體皆與陰陽密切相關。
1.天地日月,春夏秋冬,每一日,身體皆與陰陽密切相關
生活中,可以說誰也離不開自然界中的“天地日月”;而“天地日月”,按照陰陽說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天地日月,亦有陰陽之別:天屬陽,地屬陰,日屬陽,月屬陰;用《黃帝內經·陰陽離合論》篇第六裏,歸納、總結、概括出的精辟語言來說,就是叫做:“黃帝問曰:餘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為一歲,人亦應之。”
其實,不僅是自然界中的“天地日月”有陰陽的區別,而且自然界規律性變化的反映——春、夏、秋、冬,亦有陰陽的分別:春夏屬陽,秋冬屬陰;今日生活中,人們習慣稱作為一年有“四季”,而古時生活中,人們習慣稱之為一年“天有四時,春秋冬夏。”(《禮記·孔子閑居》)而陰陽之氣,隨著季節性的變化而變化著,所以,古時生活中,人們說有“四時陰陽”;不僅如此,而且還進一步指出,說“四時陰陽”,是萬物生命的根本;因此,人們講究養生保健,需要十分注意:要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用《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裏,歸納總結概括出的精辟語言來說,就是叫做:“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然而,不僅是自然界中的“天地日月”和自然界規律性變化的反映——春、夏、秋、冬,皆有陰陽的區別;而且就一日其晝夜來說,亦有陰陽之別:白晝屬陽,而黑夜屬陰;但是,就白晝、黑夜細區分的話,按照古人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叫做:平旦到中午,為陽中陽;中午到黃昏,則屬陽中之陰;黑夜,總的說來屬陰;但又細分為:合夜至雞鳴,為陰中之陰;而所謂“合夜至雞鳴”,其“合夜”,指日落之後,黑夜到來臨之時,直至雞鳴醜時,為陰中之陰;雞鳴到平旦,是指半夜雞鳴醜時至清晨,這段時間,屬陰中之陽。
白晝和黑夜的陰陽之說,其內容意思,用《黃帝內經·全匱真言論》篇第四裏,歸納總結概括出的精辟語言來說,就是叫做:“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
2.天地陰陽合,大地萬物生
大地陰陽合,或曰天覆地載,萬物生;但是,用陰陽說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叫做:未生出地麵時,稱之為陰處,又稱作為陰中之陰;如果是已經生長出地麵,就成為陰中之陽。
然而,其萬物生長的過程中,陽和陰,則各有不同的作用:春、夏屬陽,因為春天陽光溫暖,因為夏季陽光炎熱,所以才會使其萬物生長茂盛;秋、冬屬陰,因為秋天清涼,因為冬天寒冷,所以才會使萬物成熟收藏,或閉藏因子冬氣的寒冷。
天地陰陽合,或曰天覆地載,其萬物生,陰中有陽,陰中有陰;這些內容意思,及其精神實質,用《黃帝內經·陰陽離合論》篇第六裏,歸納總結概括出的精辟語言來說,叫做:“天覆地載,萬物生,未出地者,命日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日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