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荃,你既然到了我的幕下,我告訴你一句話:我這裏所崇尚的就是一個‘誠’字。”說完,拂袖而去。
李鴻章何曾領受過當眾被訓斥的滋味?心中直是打顫。從此,李鴻章在曾國藩麵前更加小心謹慎了。李鴻章素有文才,曾國藩就讓他掌管文書事務,以後又讓他幫著批閱下屬公文,撰擬奏折、書牘。李鴻章將這些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甚為得體,深得曾國藩賞識。幾個月之後,曾國藩又換了一副麵孔,當眾誇獎他:
“少荃天資聰明,文才出眾,辦理公牘事務最適合,所有文稿都超過了別人,將來一定人有作為。‘青出於藍而勝於監’,也許你要超過我的,好自為之吧。”
這一貶一褒,自然有曾國藩的意圖。而作為學生的李鴻章,對這位比他大十二歲的老帥也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李鴻章在未入曾幕之前,曾先後隨團練大臣呂賢基及安徽巡撫福濟,此二人既非戡亂之才,對於領兵作戰更是缺乏經驗,李鴻章在他們手下帶兵及處幕,自然沒有本領可學。曾國藩所以能在舉世滔滔之中產生砥柱中流的作用,就是因為他能以子弟兵的方法訓練湘軍,使他們成為一支能征善戰的隊伍;而他自己所擬訂的通告全局、十道分進、對太平天國展開全麵防堵圍剿的戰略方針又極為正確,因此方能使他在對太平天國的戰爭中掌握主動,著著進逼,終於使太平天國政權完全傾覆。假如曾國藩也像當時一班督撫大帥那樣不能高瞻遠矚,那麼,曾國藩不免也會像向榮、和春、勝保、福濟等人一樣碌碌無成,李鴻章也決不能從曾國藩那裏學到卓越的打仗要領。曾國藩死後,李鴻章作聯挽之,說:
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
威名震九萬裏,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
此聯的上半,充分道出了李鴻章師從曾國藩而盡得其軍事政治才能的事實。
另外,同治十年七月初三,曾國藩還在一折奏稿中,疏議大清每年選派十三四歲至二十歲的人三十名到美國等兩方國家留學,十五年後學成回國,目的是使西方擅長的技術,中國人能夠掌握,之後就可以漸漸謀圖自強。留學生去前要考試,往讀期間不準加入外國籍,逗留國外,或者私自另謀職業,學成後聽候派用,委以重任。以二十年計算,約需庫銀一百二十萬兩。留學一事,雖是丁汝昌動議,李鴻章也多次來信與曾國藩商議,但他們兩人都不及曾國藩德高望重,所以真正促成留學一事的人應該說是曾國藩。
5.用才
——世不患無才,患用才者不能適用
原文
雖有良藥,苟不當於病,不逮下品;雖有賢才,苟不適於用,不逮庸流。梁麗可以衝城,而不可以窒穴;犛牛不可以捕鼠;騏驥不可以守閭。千金之劍,以之析薪,則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墾田,則不如耜。當其時,當其事,則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則抵牾而終無所成。故世不患無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適用也。魏無知論陳平曰:“今有後生考已之行,而無益勝負之數,陛下何暇用之乎?”當戰爭之世,苟無益勝負之數,雖盛德亦無所用之。餘生平好用忠實者流,今老矣,始知藥之多不當於病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即使有好的藥物,如果不對病症,還不如一般的藥物有效;雖然有賢才,如果工作不適合他的特長,就不如普通人。質地好的木梁可以衝開城門,卻不可用它去堵洞穴;強壯的水牛不可以去捕捉老鼠;也不可以用駿馬去看守家門。用價值千金的寶劍來砍柴,還不如斧子好用;三代的寶鼎,用它開墾荒田,還不如用犁。在一定的時間,麵臨一定的事情,普通人也可以發揮神奇的效果。不然,分辨不清,就將一事無成。因此說世上不害怕沒有人才,怕的是用才的人不知道使用人才。魏無知在評論陳平時說:“現在他很懂得孝德,但不懂得打仗勝負的謀略,您怎幺用他呢?”當國家處於戰亂時,如果不是掌握勝負之數的人,雖然有大德,也是沒有什麼用的。我生平喜用忠實可靠的人,如今老了,才知道世上藥物雖多,但大多不對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