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曆史上關於德才關係的典型論述,再回頭來看看曾國藩的觀點,我們發現,他的論述還是比較公允的,而且切近實際。尤其是他把人才分為官氣較多和鄉氣較多兩種,較為符合當時的實際。
7.薦才
——不避嫌隙,秉公論列
原文
李忠武公續賓,統兵巨萬,號令嚴肅,秋毫無犯,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省官民,無不爭思倚重。其臨陣安閑肅穆,原重強固,凡遇事之難為,而他人所畏怯者,無不毅然引為己任。其駐營處所,百姓歡悅,耕種不輟,萬幕無嘩,一塵不驚。非其法令之足以禁製諸軍,實其明足以察情偽,一本至誠,勇冠三軍,屢救弁兵於危難。處事接人,平和正直,不矜不伐。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忠武公李續賓統兵上萬,號令嚴肅,所過之地秋毫不犯,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省的人民,沒有不想依靠他的。李續賓臨陣時安詳嚴肅,鎮定自若,碰到別人都不願意去做的難做之事,他都會毅然引為己任。他的軍隊紮營之處,百姓歡樂,不妨礙耕種,軍營不喧嘩,不驚擾地方。這不是因為他靠法令來約束部下,而是靠他的明察秋毫。他做什麼事都是憑借自己的至誠之心,其勇武冠絕三軍,常常從危難中解救士兵。他待人接物時,也平和正直,不驕不矜。
詳解
推薦賢才,說起來簡單,實質上是件十分複雜的事,因為它牽涉到這麼幾個方麵的問題:一是要識才,就是要判定你所推薦的確實是賢才;二是有風險,因為一旦你推薦的人在日後工作中出了什麼差錯,推薦者是脫不了關係的;三是要秉公,因為被推薦者很可能與推薦者存在很大的利益衝突。從中國五千年曆史來看,雖然常常有奸黨專政、裙帶成風的狀況,但在薦才問題上還是留下了不少佳話。
唐朝良相房玄齡,自幼好學,博覽經史,善寫文章,為官時勤勤懇懇,通達政事;審定法令,務在寬平;選才用人,不分貴賤。在輔佐秦王李世民時,深得李世民的信任,李淵也稱他是“深識機宜,足堪委任”。當時,杜如晦在秦王府任兵曹參軍,李淵受太子李建成的慫恿,欲削弱秦王李世民的勢力,便下詔將秦王府的許多府僚調配各地,其中杜如晦被調任陝州長史。秦王李世民見羽翼被削,內心十分憂慮。房玄齡對李世民說:“府中幕僚雖被調走許多,但都不值得惋惜。隻是杜如晦聰明識達,乃王佐之才也。如果大王甘心作藩臣,那杜如晦也沒什麼用處;如果大王您要一統天下,經營四方,那非此人不可。”秦王李世民一聽大驚失色,驚呼道:“你要是不說,我險些失去此人哪。”於是,李世民上奏唐高祖李淵,請將杜如晦留在秦王府做事,李淵答應了。杜如晦後來在幫助李世民奪取皇位和輔政治國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一代名臣。
類似的事件也曾發生在張之洞身上。清朝兩廣總督張之洞,十三歲中秀才,十五歲中第一名舉人,名噪京師。從政期間,整頓吏治,薦舉人才,獎勵農工,減免苛稅,請洋人講授科技知識,征聘新式人才創辦洋務大業,是當時著名的洋務派官僚。當時,法國侵略者企圖吞並越南,張之洞深知前廣西提督、老將馮子材是位難得的治軍人才,奏請朝廷啟用馮子材,協同廣西巡撫潘鼎新入越抗法。潘鼎新畏敵不前,不戰而退,鎮南關陷入敵手,潘鼎新卻將敗退的罪名加給馮子材。昏庸的清政府不辨真偽,責備馮子材“可恨已極”,並威脅說:“倘再拖延,即照軍法處置!”張之洞聞訊,立即上奏朝廷為馮子材辯冤,“並非馮、王不聽調度,實由潘撫調度無方而致”,清廷這才再次下旨,剝奪潘鼎新的官職。馮子材受命幫辦廣西軍務,統軍赴鎮南關迎擊法軍。馮子材到鎮南關後,調兵遣將,積極備戰。1885年3月24日,法軍猛攻清軍陣地,馮子材對眾將士說:“若法軍再入關,我們有何臉麵見父老鄉親。”年逾七旬的馮子材持矛殺敵,清軍將士無不同仇敵愾,拚死殺敵,法軍潰敗,清軍乘勝收複諒山,扭轉了整個中法戰爭的局勢。
而在薦才時特別值得稱道的是那些“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人。而且,尤其值得我們重視的是,這樣的例子在中國曆史上是經常出現的。
西漢的三傑之一的蕭何向來與曹參關係不睦。蕭何病重的時候,漢惠帝親自到相國府邸去探望他,而且問道:“您百年之後,誰可以代替您相國的職務呢?”蕭何回答說:“了解臣下的莫過於君主。”漢惠帝說:“曹參怎麼樣?”蕭何叩頭說:“陛下得到新相國了!我死也沒有遺憾了!”曹參代替蕭何為相後,凡事都遵從蕭何在位時的規定,不做變更。漢惠帝埋怨曹參不治理政務,就找來他的兒子,令他回家探問一下。曹參得知此事十分生氣,打了自己兒子二百鞭子,說:“天下大事哪裏有你說話的份兒!”漢惠帝知道後對曹參更加不滿,當朝責問曹參。曹參免冠謝罪說:“陛下您覺得和高祖皇帝比較,哪一位更聖明?”惠帝說:“我哪裏敢與先帝相比!”曹參又說:“陛下您認為我與蕭何比起來,誰更賢達?”惠帝說:“你似乎不如蕭何。”曹參說:“陛下說得很對。高祖與蕭何平定天下,製定了嚴格的法令。現在陛下得以垂衣拱手而治,像我們這些人謹守職責,遵守舊製而不去破壞它,就完全可以了。”漢惠帝認為曹參說得很對。當時的民謠唱道:“蕭何為法,講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使漢初政策得以保持和連續,為後來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