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江蘇南京“中華門”
位於江蘇南京市區南部的中華門,始建於五代天祐十四年(公元917年),為南唐都城的正南門,時稱“南門”。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隨著明都城的擴建而重建,因其正對聚寶山(今雨花台),又相傳城門下埋有明代江南首富沈萬三的傳家之寶——“聚寶盆”,故在明清兩代被稱為“聚寶門”,中華門的名稱則是民國年間的事了。
作為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堡壘式甕城,中華門是南京城門中最雄偉的一座,它南臨長幹橋,有內外秦淮河南北依枕、東西橫貫。中華門城堡,南北深一百二十八米,東西寬一百一十八點四五米,總麵積達一萬五千一百六十八平方米,城牆最高處達二十一點四五米,整個建築用石灰、桐油和糯米汁作黏合劑,極為堅固。規模宏大的中華門,設計巧妙,結構複雜,共有四道拱門、三道甕城和二十七個藏兵洞,東西牆外還各築有登城馬道。四道拱門各有能上下啟動的“千斤閘”,閘門降落後不僅可以切斷入侵者的退路,還巧妙地將其分割在三道甕城之中,隨即伏兵四出分別殲滅之,恰如甕中捉鱉。因此,這種古城堡中獨特的建築形式,不僅在古代戰爭中對物資儲備和兵源設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中國城門建築史上也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作為明代南京十三座城門中最雄壯的一座,在中華門南北兩麵門闉之上,各鑲嵌有一塊描金陰刻的“中華門”大字匾額。長一點三米、寬零點五五米的“中華門”匾額,是公元1928年夏國民政府下令更改南京六處城門名稱後,於公元1929年4月由時任南京市市長劉紀文敦請蔣介石題寫的。描金勒刻於青石之上的“中華門”三字真書,近於歐體,筆力沉穩,結構均衡,前後呼應,富於變化。特別是“中華”兩字的豎筆,尖端懸針,使整個字體於平正中而露險絕之意,賦人以一種勁險刻厲之感。至於匾文之寓意,很明顯是喻我中華民族像此城堡一樣堅不可摧。
13.四川樂山“山水清音”
在四川樂山市東郊有一座淩雲山,淩雲山棲鸞峰上有一座淩雲寺,淩雲寺前不遠處有一尊巨大的石佛,這就是聞名天下的“樂山大佛”,因此淩雲寺又有大佛寺之稱。
始建於唐武德年間的淩雲寺,原有建築早已毀壞無尋,現存的天王殿、彌勒殿、大雄殿、藏經樓、東坡亭、競秀亭和碧津樓等建築,多係清康熙年間重修之物。即便如此,由於淩雲山地處岷江、青衣江與大渡河三江合流之處,不僅自然地理環境稱得上是山明水秀、風光綺麗,而且淩雲寺那丹牆碧瓦、綠樹掩映的人工環境也是十分幽靜的。特別是淩雲寺內一些單體建築,由於其結構和外形完全是中國近代建築之風格,而建築殿宇內卻別具一格另有情趣。例如,有參天古木楠樹植於其前的天王殿,殿外兩側分列著四座明清兩代重修寺宇時的碑記,殿內正中則塑有皤腹歡顏的彌勒坐像,而在這尊俗稱“大肚羅漢”像的兩旁,又分列著四大天王塑像,這四位天王攢眉怒目,威武而雄壯。至於穿過天王殿所見的明代建築大雄寶殿,因為這裏是僧眾舉行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所以殿內正中端坐著釋迦牟尼的三身像(今身、應身、報身),其造型優美、神態莊重,兩旁分列的十八羅漢也是神形各異、栩栩如生。不過,在這裏重點解析的則是置於這錯落有致建築群中的碧津樓,以及懸掛在該樓長廊間由近代經學大師廖平所題寫的“山水清音”匾額。
其實,淨掃無塵、柱楹梁棟的碧津樓,完全是一種不事雕繪、樸實簡肅的風格,就連著名的“山水清音”匾額,在材質上也毫無奢華之處。不過,在長一點二五米、高零點五五米的木質“山水清音”匾額上,雖然除了匾文之外隻有“壬申夏月井研廖平左書”幾字款署,但“山水清音”這四字匾文卻頗有深意。據宋代著名大詩人黃庭堅在一首名為《丁東井》的詩中,就曾這樣歌詠古嘉州風物說:
古人題作丁東井,自古丁東直到今。
我為更名方響洞,要知山水有清音。
好一個“山水清音”,以此四字盛讚淩雲山之嘉麗,簡直是無比的貼切而得體。很顯然,經學大師廖平以此題匾,不僅深得其意,而且在用左手書寫過程中,也是運揮自如,毫無拘謹之氣。有書家這樣評價說,其用筆外柔內剛,精華內斂,於韶秀中寓清剛,妍麗中含樸雅,婆娑嫋娜,極臻陰柔之美。那麼,廖平是何許人也?
廖平(公元1852年—公元1932年),字季平,晚號六譯,四川井研人,近代著名經學家,曾任教於嘉州九峰書院、成都尊經書院與四川國學院。據說,廖平早年受學於清王愷運,專治今文經學,尤重《春秋》。不過,其學多變,幾易其說,且言之鑿鑿,這從其《今古學考》中不難看出。在《今古學考》中,廖平提出用禮製判別經學中今古文學的方法,並認為古文經學曾由西漢劉歆篡改,其論點已為康有為在《新學偽經考》中繼承和發展,乃至流布甚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