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轉生
韓陽風景世間無,堪與王維作畫圖。四麵羅山朝虎井,一條帶水繞龜湖。
形如丹鳳飛銜印,勢似蒼龍臥吐珠。此處不堪為縣治,更於何處拜皇都。
宋淳?五年(1245),在朝中任職的鄭?將這首題為《韓陽風景》的詩獻予宋理宗,向其展現了一幅閩越一隅秀麗山水的畫卷。理宗禦批“敷錫五福,以安一縣”,賜名“福安”。由此,福安以詩立縣,成就了曆史上一段佳話。此後的七百多年間,勤勞、樸實、勇敢的福安人民在這塊土地上,揮灑汗水、貢獻青春、曆代相傳,造就了如今這個兼具古風古韻與現代時尚氣息的魅力城市。
這是一塊被大自然寵愛的土地。終年雲霧繚繞、佛光撲朔的白雲山,大自然“鬼斧神工”堪稱“天下絕景”的地質奇觀石臼群,激流、飛瀑奔騰呼嘯的瓜溪峽穀,三千餘株頑強熬過滄桑巨變的遠古生物野生刺桫欏,蜿蜒百裏、四季如春的富春溪,重重送青、層層疊翠的茶山,綠葉婆娑、宛如綠海的竹林……在這裏,無山不青,無水不澈,這方瑰麗的山水更是孕育了有著傳奇色彩的人類文明。
這個依山傍海的盆地,氣候宜人,早在先秦時期就作為閩越人的聚居地,播下了古文化的種子,周代屬七閩地域,秦屬閩中郡,漢初屬閩越國,東漢屬會稽南郡,直至隋唐,皆為州府地屬。唐中葉後,現在依然保留諸多古跡的黃崎鎮(今下白石鎮)、大留、蘇洋、廉村、穆陽等村落已建立,誕生了“文化發達村落”的雛形。此時的福安已成為閩東北茶產地之一,“比屋皆飲”,萌芽了閩東特色茶文化。宋明時期,福安人憑借海岸線綿長、水深浪平等海港優勢,興起了民間船舶修造業,並不斷發展。在悠悠歲月中,福安兒女不斷豐富精神世界,錘煉筋骨,創造並傳承茶文化、佘族文化、紅色文化等特色文明。在曆史上中華民族數度遭受苦難時,福安兒女更是將“高風亮節”的精神發揚到了極致。時至今日,明代為緬懷“福安三賢”(唐代薛令之、南宋鄭虎臣與謝翱)而修建的“三賢祠”幾經破壞、修葺,仍佇立在福安城區,供人們瞻仰,傳承先輩們的高尚情操和豐功偉績。作為革命蘇區,福安革命先烈們的英勇事跡同樣留下了豐厚的精神遺產,曾為土地革命時期革命力量駐地的溪柄鎮獅峰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墩麵村革命舊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等革命遺址依然完好保存。更重要的是,先烈們忠貞、英勇、高尚、進取的精神,至今仍深深影響著福安人民。
福安現有佘族人口7.2萬,是全國佘族人口最多的縣級市,佘族崇拜鳳凰。多年來,福安佘漢一家親,從政府到民間都非常注重保護佘族文化,佘族婚喪習俗、服飾、武術、茶藝、歌舞、銀雕工藝等特色文化大都得以係統傳承。
福安人民從來沒有停止過創造傳奇。改革開放以來,在千百年來積澱的文明基礎上,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熱情洋溢、積極發揮創造性、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多次創造讓世人驚歎的業績。1958年,福安人自力更生製造出了閩東第一台電機,被《人民日報》評論為“山窩裏飛出金鳳凰”。此後不到60年的時間裏,福安電機電器產業創造出了百億產業集群,躋身“全國百佳產業集群”,福安市因此獲得了“中國中小電機之都”的殊榮。此外,福安還有“中國茶葉之鄉”、“中國民間船舶修造基地”、“南國葡萄之鄉”、“福建省十大空中最美家園”等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