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主張富國強兵,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是發展國家經濟,尤其是發展農業。《管子》指出,守住領土關鍵在守城,守住城池關鍵在軍隊,軍隊的保障在民眾,民眾所依賴的是糧食。所以,富國一定以糧食為基礎。發展糧食,搞好經濟,是修明內政的重要標誌。內政修明,才能保證戰爭的勝利。由此引申開來,《管子》並不反對戰爭,但卻不主張長年征戰。因為長年征戰,將嚴重影響農業生產,使國貧民饑,兵敗失地。
《商君書》主張以戰去戰,以強大的軍隊去奪得天下為達到這一目標,必須重戰與重農相結合,以此為富國強兵的綱領。它提出,國君要教育人民專心從事耕戰,即使糧倉充盈也不能放鬆農耕。要立法以保證耕戰的推行:人們獲取利祿官爵,隻能走耕戰這一條道路;壓製和取締那些妨礙農戰的說客、遊士和商賈等,重罰那些棄農畏戰的人;廣招韓、趙、魏的人民來秦國墾荒務農,並給予他們免除一定時期賦役的優惠,等等。
《韓非子》高度讚揚商鞅使耕戰之士顯貴的做法,認為這樣能使國君地位尊貴穩固,使國家逐步走向富強。韓非指出,不重視農業,不作好戰守的準備,使耕戰之士困窮,蓄積財物寡少,是亡國的征兆。韓非也主張獎勵耕戰,但反對商鞅機械地以此賞功、賜爵、升官,而認為委任官員主要應看智能、才幹。
法家重戰重農,強調由此而實現富國強兵,是切合當時國情和戰爭需要的。這些主張對後世兵家的後勤供給思想和積糧備戰思想有較深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