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分為北宋、南宋兩個時期,960-1127年為北宋,1127~1279年為南宋。
北宋初,在政治上努力加強皇權的封建專製,地方上武官擔任的高級職務漸由文官擔任,地方上的財政劃歸中央專設的機構,地方上的精兵編人禁軍的係統。朝廷的權力實行分割與相互製約,如樞密院掌軍事,統兵卻歸禁軍三衙;又有禦史台對百官實施監察。這些措施,使得宋朝的內部戰爭有一個突出特點:因地方勢力膨脹而引發的戰爭幾近絕跡,內部戰爭主要表現為農民和少數族的起事。
北宋初確立的政治製度,成為官僚機構日益龐大並日益腐化的溫床。為防止貧苦農民的起事,北宋初又確立了募兵養兵的基本國策,軍隊數量越來越龐大,國庫的虧空也越來越嚴重,對農民的剝削隨之而加重,農民的起義也就更加頻繁。
北宋初形成的皇權的過分強化和以文製武的局麵,成為宋朝對外來軍事威脅一貫表現軟弱的一個原因。979年的高粱河(今北京城西北)之戰和986年的岐溝關(今河北涿縣西南之戰,北宋大敗於遼,對遼便基本采取了守勢。北宋中期與西夏的戰爭,宋軍往往進退失據,疲於應付。北宋末年與金的戰爭,宋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以至最後乞和不成,被金軍攻破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南宋滅亡。南宋時期,對金作戰采取消極防禦戰略,雖然屢屢擊退金軍的進攻,卻不能乘勝北進,始終不能收複中原失地。南宋後期,宋軍與蒙古軍聯合滅金,結果卻是為蒙古掃清了南攻的障礙。南宋又不能及時調整戰略,仍沿襲對金的防禦策略,使戰爭的主動權始終操於蒙古軍之手。宋軍被動挨打,最終被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所滅。
宋朝軍事上的積弱和對外戰爭的長期處於劣勢,不可能造就大批傑出的軍事家,狄青、嶽飛那樣的名將不可多見。
另一方麵,宋朝軍事現狀卻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北宋王朝何以積弱積貧以致亡國?南宋王朝為何不能扭轉戰爭的局麵?諸多問題,促使一些有誌之士潛心研究兵法,研究曆史以比照現實,或發奮寫成兵書,或上書獻策,力圖從兵學角度找到問題的答案。一些官員在戰爭實踐中悉心總結經驗教訓,撰為專著,以警世人。同時,宋代學派林立,學派間的論爭風行一時,這種風氣也影響到談兵論武的領域,帶來宋代兵學論著風格多樣、議論風發的特點。宋代的兵學論著中,固然不乏新穎深刻的識見,但紙上談兵、不切實際或拘泥者亦不少。這種風氣的盛行,與統治者的提倡不無關係,尤其是北宋神宗繼仁宗之後重新開設武學,欽定《孫子》《吳子》《六韜》《司馬法》《黃石公三略》《尉繚子》和《唐太宗李衛公問對》為《武經七書》,更引起人們對兵學尤其是古兵法的熱情。許洞的《虎鈴經》、何去非的《何博士備論》是宋代兵書中較有名的。
宋朝軍事上雖積弱積貧,社會生產力卻波浪式地向前發展,科學技術有顯著的成就,火藥製作的武器逐漸增多,管形射擊火器出現。這種進步迅速反映到軍事上,影響到兵學論著方麵。南宋初陳規的《守城錄》,充分反映了這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