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烽火遍地,諸軍紛起,其中朱元璋領導的大軍先後大破陳友諒、張士誠的軍事集團,由南向北長驅中原,於公元1368年滅元建明。在完成全國統一後,朱元璋招誘流民墾荒屯田,推行軍屯製度,興修水利和發展工商業;又在職官、刑律、科舉等方麵改革製度,強化中央專製體係。明成祖朱棣時加強了與邊疆民族的聯係,又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增加與外部世界的接觸。資本主義在明初萌芽,手工工場、城市商業貿易和市民階層有較大發展。
但是,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自給自足的經濟結構、明廷的封建專製集權等諸多因素都頑固地阻礙著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明英宗朱祁鎮以後,政局常不穩定,來自外部的軍事威脅和來自內部的財政危機及由此引起的動亂,一直困擾著明廷。以後時而宦官猖獗,時而皇帝無道,各種矛盾紛紜交織,使得政治上十分混亂,財政上十分緊張,農民軍為求生存而紛起,東北的女真人趁機發展壯大。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攻破北京城,明思宗自縊,宣告了明王朝的滅亡。
明朝在軍事上,對內主要是與農民軍和藩王的戰爭,對外主要是抵禦異族和倭寇的入侵。
明自開國初起,農民的起義就很少間斷,唐賽兒、鄧茂七、葉宗留、劉通、劉興等的起義規模都比較大,明末張獻忠、李自成的農民軍更是聲勢浩大。西南土司和苗民與官軍的軍事對抗也有相當規模。藩王的造反,初則有燕主對惠帝的政權爭奪戰,後又有寧王衰漆之亂。對外戰爭,先是蒙古瓦刺部南下,大敗明軍;繼而有糙粗時來侵擾;倭寇的侵擾則自明初已始,到嘉靖時期至極,帶來東南沿海的殘破。明末對後金(清)的作戰,由於背後有農民軍的猛烈衝擊,亦連連失敗。
頻繁的戰爭,戰爭規模的日益擴大,火器發展帶來的戰爭形式的變化等,尤其是戰爭性質的多樣複雜,使明代成為中國古代兵家林立、兵學論著盛多的時代。明代兵書空前的多,據不完全統計有400多部,其中不乏見解新穎之作。明代兵書之盛,不僅由於戰爭的推動,思想文化的變化也是原因之一。明代強化思想的統治,宣傳程朱學派的理學,影響所及,形成文人重議論的風氣。風氣之下,固然有空疏之論,亦時有借鑒曆史經驗而得到新鮮認識。明代中期,王守仁起而提倡“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論,可貴的是他本人也在這方麵,作出了努力。明代後期的不少兵學論著,在思想上都或多或少受著王守仁的影響。明代較重武學,逐步將武學的教育形式推廣到全國;又開設武學製科,各方麵士人均可投報官司,應試會舉。武舉的製度化,對士人研習兵法的風氣或多或少有所推動。明代,天主教開始在中國開展傳教事業,傳教士帶來的地理學等方麵的近代科學知識,在明後期的兵書中也有一定反映。
明代眾多兵家中,不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者,王守仁、戚繼光是其中傑出的代表,何良臣、宋祖舜等也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有所建樹。即使像朱元璋那樣的開國皇帝,在開基創業、統一全國的戰爭實踐中也提出了較為係統的軍事理論,與遜於文采的成吉思汗等有所不同:這些兵家的湧現,使明朝的兵家具有了重要的地位,在兵學史上呈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