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6章 黃龍風景名勝區(1 / 2)

著名的風景區黃龍,位於川西北鬆潘縣東北、岷山山脈的主峰--寶鼎山山麓。其地山勢如龍,稱“藏龍山”。據《鬆潘縣誌》記:“古傳載,有黃龍助禹開江事”;《史鑒》亦載:“禹導江乘舟至茂州,黃龍負舟,禹仰天祝天龍,遂為前導。”於是始開岷江。這個傳說中稱讚了黃龍導開岷江的功德,百姓始建祠以祀,曰黃龍寺,其地名亦源於此。

在鬆潘縣東北56公裏的原始森莽中,有一條長約15公裏,寬約500米的乳黃色山坡,從海拔3500米斜掛下來,猶如一條黃色的巨龍,身著3400個彩色的鱗甲(海子)靜靜地臥在原始森林中。這就是黃龍風景區。黃龍風景區包括黃龍古寺、溶洞景觀、黃龍洞以及黃龍溝穀中最美最奇的彩池和瀑布。

黃龍寺始建於明代,有前、中、後三寺,統稱黃龍寺。分別坐落於黃龍溝的龍頭、龍腰、龍尾三處。前寺又名羅漢堂,寺門原有一副對聯:“玉嶂參天一徑蒼鬆迎白雪;金沙鋪地千層碧水走黃龍”,生動地描繪出了此處風光。寺前原有一牌坊,額書“天然圖畫”,現已片瓦無存;中寺距前寺五華裏,現僅存觀音殿、十八羅漢塑像及各殿殘柱;後寺為黃龍真人正殿。在黃龍溝頂,海拔3538米,有上、中、下、三重殿宇,為重簷破山式建築,現在舊貌基礎上修葺一新。寺門正中有兩幅匾額,上麵一幅製作巧妙,正看為“黃龍古寺”,右看為“飛閣流丹”,左看為“山空水碧”;下麵一幅上書“心傳遙接”。殿中塑有身著黃色道袍,白髯飄胸,神態安詳的黃龍真人像。真人安然坐於龍脊上,後壁繪有龍水圖案。主像兩側是文殊、普賢塑像,神態生動。

每年農曆六月十六日,為紀念黃龍助禹疏導大江之功,方圓數百裏的藏、羌、回、漢等各族百姓,都來黃龍寺前舉行“黃龍廟會”。廟會曆時三天,盛況空前。其時,黃龍溝中,美麗如畫的海子畔賬蓬蓮營,炊煙繚繞;入夜,篝火堆堆,山歌不斷。廟會期間,青年男女,采格桑,摘娑蘿,捆紮成束去“轉花池”卜吉凶;或跳鍋莊,對山歌,情意綿綿;年長者,手持香火,逢廟就拜,遇經堆則叩,十分虔誠,企盼年成豐收,六畜興旺。“黃龍廟會”是遊覽黃龍風景區盛大的節日,很有民族特色。

黃龍風景區總麵積36萬畝,除著名古刹黃龍寺外,主要的還是那被稱為“人間瑤池”的奇特溶洞、瀑布和姿態各異的彩池。據地質學考察,黃龍溝的地質形態和九寨溝相類似,都屬喀斯特地形。黃龍溝所在地的十幾裏長坡,遠古時期是一條冰川,後來,寒冷的冰川期過去了,石灰岩構造的山體、岩體的滲漏,形成眾多的溶洞;山岩源源不斷滲透出的泉水,或構成飛瀑,或彙成溪流。泉水含有豐富的碳酸鈣質,順著山坡、峽穀衝刷、沉澱,日積月累,便形成若幹梯堤、環埂,攔截著溝內泉水,彙成3400多個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池沼。因泉水含碳酸鈣質,故池底、堤埂及池水的深淺不同,形成了彩色斑斕的五彩池。在陽光照耀下,鵝黃、湖藍、靛青、茜紫,變幻不定,令人感到神秘莫測。《鬆潘縣誌》載:“五彩池……所望如明鏡,澄淨無塵,各有坡堤,迂回如砌,大抵成天然,不假人力。池之形有似鍾、鼎、瓶、壺者,有似蕉葉、蓮瓣、菱角者。水色則蕩紅、漾綠、潑墨、橙黃,甚或似藍非藍,似白非白,五色紛呈。”因此,人們把黃龍風景區這種奇特的景觀稱之為“人間瑤池”。

在眾多的溶洞和彩池景觀中,最使人神往的是黃龍洞、洗身洞、金瀑瀉銀、洗花池、盆景池、明鏡倒影、娑蘿映彩、琪樹流芳等景點,難於一一枚舉。

黃龍洞位於黃龍後寺山門左側十裏處,是一個大溶洞,又叫佛爺洞。相傳黃龍真人曾在此處修道。洞口僅三尺見方,為高大的杜鵑花叢所簇擁。人洞初極狹,行十多米,洞漸寬敞,呈現出一溶洞大廳,高約二十米,長寬各五十米。廳之一方,石壁的平台上有三塊狀如真人大小的鍾乳石,其形態很像穿著道袍的神像。它盤腿而坐,俯視洞底。相傳這些神像是黃龍真人和他的兒子修道成仙而遺留的軀體化成。其實是溶岩滴水中的碳酸鈣質經過長期凝結而成,形態逼真,可能是經過民間藝人巧妙修飾而成。離神像不遠,還天然地陳列著石床、石被、石凳、石櫃等器物,這些也被說或是黃龍真人的遺物。大廳洞頂上垂滿石鍾乳,形如雪蓮盛開,又如珠翠懸垂,其中有一對長約三丈,粗約一尺的“黃龍”,昂首相對,曲軀欲飛,相傳是黃龍藏身於此。故黃龍洞又傳為黃龍棲身之宮。黃龍洞大洞套小洞,深度莫測,有暗河流淌,傳出淙淙水聲,給洞府增添幾許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