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股份出現在明代(1 / 1)

早在明代中葉,徽州宗族中就已出現股份製。

休寧有一個名叫程鎖的商人,接到父親客死他鄉的噩耗時,正在學堂裏讀書。他飛奔回家,在滿眼縞素中跪在了母親的麵前,答應從此告別書屋,棄儒從商。慘遭家庭變故的徽州人,經商是他們的首選。但是家徒四壁,根本沒有產業可以變賣,拿什麼做資本呢?程鎖陷入一籌莫展之中。更主要的是,程鎖不想走那種小本起家慘淡經營的老路,在苦思冥想了很多天以後,他終於想出了辦法,那就是聯合十個誌同道合且又精明強幹的族人,每人出資三百緡為本,共同前往吳興新市經商。這種合夥出資的形式,用今天的話來說,也就是股份式經營。

程鎖是明代中葉人,這說明至少是從那個時候起,徽商中就出現了股份經營的形式。雖說股份製並非徽商所獨有,明代晉商中就出現了貸金製和夥計製,以銀股和身股兩種投資參股,為股份製的前身。銀股為資金投入,身股為經營投入。這裏的差別是:晉商的股份製,不是以宗族為基礎,而程鎖的合股,則完全是在本宗族內進行。

這十個人,都和程鎖一個祠堂。這十人所簽的合股合同,今天已經看不到了,但徽州民間遺有大量的商業合同,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徽商在經營活動中較早發展起來的契約精神。即使是不同宗不同族,沒有血緣關係,借助於地緣,徽人也能很快達到一種信任和了解。胡適說:我是安徽徽州人,徽州話是我的第一語言。這句話意味深長。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和自成體係的方言,使徽州人產生一種心理上的認同感和文化上的歸屬感。明中葉,休寧大鹽商汪福光率子弟往來貿易於江淮之間,船隻多達上千艘,他的船隊經過時,浩浩蕩蕩,逶迤江上,引來兩岸無數驚詫的目光。船隻千艘,可見規模之大,而他所率子弟,也絕不都是他的直係親屬,顯然還包括很多本宗族甚至本村莊的人。這是一個借助血緣和地緣關係結成的大商幫,大約從明代中葉起,這種現象在徽州商人中就已十分普遍,因此較之於其他商幫,徽商具有更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抗風險、抗災難能力。也因此我們才說,徽州是一個宗族社會,徽商是一個建立在宗族基礎上的特殊商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