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西下時分,經曆了當年那花雨彌天的繁囂,落日下的餘慶堂古戲台給人一種華美而溫暖的感覺。中國沒有哪一個地區,在鄉村中擁有如此眾多的華美而奢侈的建築了。一套黃山書社出版的《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歙縣叢書》,在談到該縣的古民居時,用了“有堂皆設井,無宅不雕花”的形容,真是一語道破了徽商起居侈麗、徽派建築注重雕飾的特點。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最主要的形式是木構架庭院式住宅,而徽州“四水歸堂”式的住宅,是其中一種重要的類型。“堂”指階前,所謂“四水歸堂”,即是將住宅屋麵的雨水集於天井之中。這當然首先是古代“幹闌式”建築的遺製,《舊唐書·南蠻傳》載:“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號為‘幹闌’。”秦漢以後,中原士族大量南遷,帶去了北方的建築文化,四合院式建築與當地原有的幹闌式建築不斷融合,逐漸形成一種新的地方民居樣式,這就是“四水歸堂”式的徽派住宅。除了這些,“四水歸堂”還表達了一種“暗室生財”的風水觀念。從風水學的角度說,徽州四麵皆山,如環如衛,如拱如揖,狀類盆地,天井是仿照徽州山川形式而設計的,名為“可見天日”。而經商之道,講究以聚財為本,造就天井,使天降的雨露與財氣,不至於流向別處——四方之財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斷地流入自己的家中。

徽州人常說,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孫孫興旺,從這句話裏,又可以看出“四水歸堂”與人丁興旺之間的關係。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人丁”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觀念,與之相關的想法,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麵。天井把大自然融入了院落,人們足不出戶,即可將日月星辰,盡收於眼底和心中。而若從審美哲學的角度出發,則體現了中國古代生命觀所謂的“天人合一”的觀念。徽州的建築多是以天井為中心的內向封閉式組合,四麵高牆圍護,唯以天井采光、通風,並和外界溝連。上海一位年輕而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批判徽州民居太壓抑人性,充分顯示了他文化批判的眼光。

曾經有一次,筆者站在西遞著名的“敬愛堂”天井前躲雨,那雨淅瀝淅瀝淅瀝淅瀝一刻不停地下著,到後來,便能夠清楚地看到“四水歸堂”的情景。“敬愛堂”原是壬派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的住宅,後因子孫繁衍,日趨昌盛,遂成為族祠。這是一座麵積為1800平方米的建築,天井十分闊大。程庭在他的《春帆紀程》裏,用陌生而訝異的眼光所描繪出的徽派建築所獨有的鱗鱗鴛瓦,在雨中變成墨黑,那一刻我想,李約瑟於他的煌煌巨製《中國科技史》中所讚美的中國舊宅的雨,就是從這樣的屋簷下滴落的吧?

據說建於清嘉慶初年的棠樾保愛堂,建成時有36個天井,108間房屋,那該是怎樣巨大的住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