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絲綢的發源地,早在先秦時期,秦國就常以絲綢和西域交換戰馬,並經過西北遊牧民族運往西方。據公元前五世紀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被後世稱為希臘曆史之父)說,希臘商人曾在公元前六七世紀到過“絹國之都”。希臘文稱絲為“塞爾”(Ser),稱中國為塞裏斯(Seres),意即絲國。公元前五世紀的另一位希臘史學家克泰西亞斯在他的《史地書》中,則稱“塞裏斯人身高近二十英尺,壽命超過二百歲”。還說在塞裏斯國中沒有乞丐,沒有小偷,沒有妓女,對中國充滿著美好的向往。
絲綢服裝一直是高貴典雅的代表。在日本,絲綢和服是最高貴的服裝;在西方,中世紀十字軍東征歸來向教堂敬獻的聖物以絲綢來包裹;裏根總統訪華期間,第一夫人南希身穿中國旗袍出席答謝酒宴。
絲綢服裝不僅質地高貴,並且還是友誼的代表。漢代古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褰向西域各國國王奉上的禮物是絲綢。絲綢在當時與黃金等價,被譽為纖維皇後,隻有王公貴族才能穿戴。對於當時還隻有羊皮和麻布的西方人來說,神奇的絲綢驚動了世界!從此之後,絲綢產品通過這條著名的中西文化交流之路開始流傳到西方。
在中國通往西域的大路開通以前,中國絲綢在羅馬與黃金等價,隻有少數貴族婦女才穿它,以相互炫耀。公元前1世紀羅馬共和國末期凱撒大帝穿中國絲綢的袍子看戲,議論的人還說他過分豪華,隨後不久羅馬貴族男人穿綢的就漸漸多了起來。到羅馬帝國初期,提庇留皇帝曾禁止男子穿用中國絲綢做的衣服。可是不但沒有禁止,貴族之家錦衣繡服反而習成風尚。當時中國絲綢運往羅馬要路經波斯,波斯就操縱著中國與羅馬間的絲綢貿易,從中牟取暴利。到東羅馬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皇帝時,東羅馬為想擺脫波斯的貿易控製,雙方經常發生戰爭。公元528年(梁武帝大通二年),拜占庭和波斯又發生戰爭。拜占庭乃與埃塞俄比亞國王聯盟,希望埃塞俄比亞代替波斯進行絲綢貿易。公元540年拜占庭又用提高商稅、控製絲綢定價等辦法去抵製波斯,結果絲價飛漲,最後拜占庭隻得每年補貼波斯現金一萬一千鎊和波斯言和。另一方麵則努力尋求自己生產蠶絲的辦法,於公元552年派遣幾個僧侶到中國邊境,將蠶子藏於竹杖中帶回拜占庭育養。中國絲綢在漢、唐時期千餘年間一直源源不斷從中國西北兩條陸路,經過中亞運往歐洲,這兩條陸路通道,後來被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1833年~1905年)稱之為“絲綢之路”。
古代絲綢之路,起點是中國的長安(今西安)。長安是西漢和唐朝的國都,當時各地絲綢和其他商品集中在長安以後,再由各國商人把一捆捆的生絲和一匹匹的綢緞,用油漆麻布和皮革裝裹,然後浩浩蕩蕩地組成商隊,爬上陝甘高原,越過烏鞘嶺,經過甘肅的武威,穿過河西走廊,到達當時的中西交通要道敦煌。另外經過青海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再往西便是新疆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
絲綢之路是當時對中國與西方所有來往通道的統稱,實際上並不是隻有一條路。第一條是沿著昆侖山北麓到達安息(今伊朗),直至印度洋,稱為南道。第二條順天山南側行走,越過帕米爾高原,到達中亞和波斯灣等地,稱為北道。但西漢以後天山北路又增加了第三條絲路,通往地中海各國,稱為北道,或新北道,原來的北道(即順天山南側行走的那一條)就改稱為中道了。除了從長安出發運往歐洲外,還有其他“絲綢之路”
(1)南方絲綢之路:長安-成都-保山-緬甸-印度-歐洲(2)海上絲綢之路:揚州、泉州、珠海-經馬六甲-歐洲中國絲綢自秦始皇修築“棧道”“略通五尺道”和開鑿靈渠之後,也由巴蜀商人販運到夜郎(今貴州)、滇國(今雲南昆明一帶)、邛都(今四川西昌東南)、南越(今兩廣),並經緬甸轉道身毒國(今印度)、大夏(今阿富汗一帶)、大秦(羅馬)。南方經過海道至南洋、蘇門答臘、爪哇、加裏曼丹諸島,從那些地方換回琉璃珠寶等服飾品。中國絲綢還運銷到朝鮮、日本等地,為豐富人類的服飾文明做出卓越的貢獻。
絲綢的貴重及其他的良好性能與它的成分有直接的關係。絲綢的成分:蠶絲(包括桑蠶絲、柞蠶絲、木薯蠶絲等)是由蠶體內的絹絲線分泌出的液體凝固而成的,是一種成分複雜的天然蛋白質纖維,它含有絲氨酸、賴氨酸、天門氨酸等十八種氨基酸。這些氨基酸的分子結構上大多含有親水性的基團,而且蠶絲纖維本身呈多孔性結構,因此蠶絲具有良好的吸濕性(吸收汗水)和放濕性(向外排汗),穿在身上有一種滑爽的感覺,與皮膚接觸時感覺柔軟舒適,無異物感,所以被譽為人的“第二皮膚”。
隨著絲綢貿易的發展,其他國家及國內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也與中國發生了密切的交往,並且對中國服飾文化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