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中國古代絲綢貿易的重要通道(1 / 2)

1.河西之路

“河西之路”,是指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之後至唐代,從長安(西安)或洛陽(指其為都城時)西至西域東境之路。其間河西走廊是主要幹線,故名“河西之路”。這是絲綢之路的起始路段,沿途多設軍鎮關津館驟,店肆林列,為行軍、來往使節、僧侶和商旅等的必經之路。河西地區的曆史無論在中國史,還是在中西交通史中都是很重要的,與絲綢之路的關係更為密切。

2.長涼南道

唐代都城長安至涼州之路簡稱長涼道,其具體路線又分南北兩道。

3.長涼北道

北道西出長安亦經臨皋驛、鹹陽驛,由此與南道分途。從鹹陽驛西北行經磁門驛和管城驛,八十裏至醴泉縣(在今禮泉縣東北十裏汾北鎮)醴泉驛。西經駱驛四十裏至奉天縣奉天驛,或從鹹陽西至興平縣驛,再西偏北行七十裏至奉天驛。唐奉天縣即乾州治所,縣址在今乾縣之東。奉天為長安西北交通要道,唐中葉由於吐蕃入侵,唐常於此屯重兵拱衛京師。

從長安取北道至姑減約一千八百裏,南道則兩千餘裏,較北道遠兩百餘裏。北道原州以東大致沿徑水河穀而行,到鄴州又南折逾梁山至長安。原州以西橫越山河,道路較險峻。南道雖遷,相比之下則較平坦,沿途富庶,故唐人多取此道。

4.吐穀渾道和回鵑道

河西走廊是“河西之路”的主要幹線,但是在特定的曆史時期,則改行河西走廊南麵的吐穀渾道,以及長涼北道、河西走廊和天山北路之北的回鵲道。吐穀渾族崛起於十六國南北朝時期,他們以今青海為基地建立了吐穀渾政權,並一度占據了今新疆的若羌和且末地區。

南北朝時期河西地區形成割據局麵,中國內地南北對峙,戰亂頻繁。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吐穀渾與周邊諸政權關係較好,青海地區遂成為交通要衝,並逐漸形成了吐穀渾道。所謂吐穀渾道,是指南北朝時期以吐穀渾領土今青海為中介,北通河西走廊,南通益州(四川)轉南朝建康(南京),東通隴右,西通今新疆若羌和且末,西南通西藏轉印度之路。這些道在此以前早已各自存在,隻是到吐穀渾時才形成較完整的交通係統。由於此道在黃河以南,又稱“河南道”。吐穀渾道南北朝以後逐漸衰落。

青海的樂都和西寧,是吐穀渾道東西線和北線的必經之地。

5.天山北路

天山北路,指沿天山北麓從伊州向西抵碎葉,沿額爾齊斯河的東西交通線,以及一些南北向的支線等。天山北路的自然景觀,以天山、阿爾泰山及兩山之間的準噶爾盆地為主體。天山是亞洲最大的山係之一,東西長兩千五百公裏、南北寬二百五十至三百五十公裏,西部延伸至吉爾吉斯斯坦。中國境內的天山聳立於準噶爾與塔裏木兩個盆地之間,東起東經96°10″的哈密縣東,西至東經74°50″的烏恰縣西北,東西長一千七百六十公裏,海拔多在四千米以上。天山北麓地區山體東西方向以東經88°(烏魯木齊附近)為界,分成東西兩部分。西部山地高峻,山脈延續,少斷裂婭口,南北交通維艱。東部天山除博格達山較高外,一般海拔較低。山脈延長不遠,每為斷裂婭口分開,南北交通孔道較多。阿爾泰山是亞洲的宏偉山係之一,北西一南東走向,斜跨中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和蒙古國境,綿延兩千餘公裏。在中國境內的屬阿爾泰山中段南坡,山體長五百餘公裏,主要山脊高度在3000米以上。阿爾泰山西部山體最寬,愈向東愈狹窄,高度也隨之降低。其東南部位於中蒙邊境,稱北塔山。準噶爾盆地西側為西部山地,東至北塔山麓,東西長七百公裏、南北寬四百五十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