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原始青瓷(1 / 2)

瓷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發明,是對人類物質文明的一項重大貢獻。原始青瓷是由陶器向瓷器過渡階段的產物,尚處於瓷器的低級階段。中國最早的原始青瓷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經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不間斷地發展,直至東漢出現真正的瓷器,其間經過了約兩千年的曆史。

青瓷與一般陶器不同。首先,它的原料是瓷土,在胎土中氧化鋁(A1203)得以提高,氧化鐵(Fe203)成分降低,使胎質呈白色。其次,是需經過1200℃以上的高溫燒成,胎質燒結致密堅硬,不吸水分或吸水率很低。第三,在器表施有一層高溫下燒成的釉,釉色多呈青色或黃綠色,器表光滑,不易汙染。原始青瓷基本上具備了上述條件。然而,它的工藝技術水平低,原料的處理粗糙不細膩,釉色也不穩定,存在厚薄不勻和斑駁現象,又具有明顯的原始性。

中國最早的原始青瓷,是1976年在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發現的。據考古發掘者報道,在該遺址龍山文化層中共發現原始青瓷片二十多片。瓷片質地堅硬,表麵施釉。釉色以青綠色為主,有的呈黃褐色,胎質為青灰色或白色。原料為瓷土,吸水率低。器類有罐和缽。它可能是原始青瓷的濫觴。據碳十四測定,瓷片所在的文化層年代為公元前2289~前1989年。因此,這項重要發現,把中國製造和使用原始青瓷的曆史提早到距今42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時代,它要比鄭州二裏崗發現的商代釉陶尊早半個世紀左右。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的專家,曾對大量陶器、原始青瓷及瓷器的標本的胎質作過化學組成分析,原始青瓷中氧化鐵(Fe203)的含量少於陶器。由於氧化鐵的含量降低,即可提高原始青瓷的燒成溫度,以生成莫來石與較高的玻璃態,從而增強胎質的透明度和潔白度。而真正的瓷器的氧化鐵又比原始青瓷低,再加上氧化鋁(A1203)的增加,遂使瓷器必須有更高的燒成溫度,從而使它具有致密不吸水、高透明度和具有一定的機械強度,達到真正的瓷器所具備的性能。

原始青瓷在中國分布較廣,黃河流域、長江中下遊及南方地區都有發現,地跨河南、山西、河北、北京、山東、陝西和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東等十多個省區,比較重要的出土地點有安陽殷墟、鄭州二裏崗、寶雞茹家莊、旬容浮山果園、安徽屯溪、清江吳城、紹興富盛長竹園、蕭山進化區等。據現有發現,商代中期的原始青瓷,胎多呈灰白色或灰褐色,釉下多飾有方格紋、籃紋、葉脈紋、鋸齒紋、弦紋、繩紋、S形紋、圓圈紋等,器類有缽、圜底罐、折肩尊、罄、雙耳簋、圜底甕和淺盤高柄豆。

到商代後期,原始青瓷的紋樣和器形都有所增加、更新。紋樣除中期所見者外,又有水波紋、雲雷紋、網紋、翼形紋、圓點紋、劃紋和附加堆紋,代表性器類有缽、圜底盆、雙耳罐、豆、甕和圜底尊。西周時期的原始青瓷,釉色以豆綠色和青綠色居多,紋飾除常見的雲雷紋、方格紋和葉脈紋外,出現較多的乳釘紋和S形紋,器類有圈足尊、圈足罄、簋、豆、扁腹瓿和蠶等。原始青瓷在生活中使用範圍日見擴大,數量也明顯增加。有人對江西清江吳揪:遺址出土的原始青瓷及殘片進行過統計。吳城遺址可分為三期,第一期相當於商代中期,其原始瓷片占該期陶瓷片總數的0.23%;第二期相當於商代晚期,原始青瓷占1.21%;第三期相當於西周早期,原始青瓷占12.6%。增長速度自商代晚期以後更為明顯。該遺址出土的原始青瓷除少量為素麵外,一般在釉下施有幾何形圖案,如方格紋、弦紋、籃紋、S形紋、圓圈紋、劃紋和雲雷紋。器類有罐、尊、豆、缽和甕。值得注意的是,諸如刀、紡輪等陶製工具也是原始青瓷質的,可見原始青瓷的燒製範圍,已不限於生活用具,而擴大到生產工具等其他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