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南方的六朝青瓷(1 / 2)

六朝時生產青瓷的主要窯口有浙江的越窯、甌窯、婺州窯,江蘇官興均山窯,江西豐城羅湖窯,湖南湘陰窯,四川成都青羊宮窯、邛崍窯、新津窯、灌縣窯、江油青蓮窯,福建晉江磁灶窯、福州閩侯懷安窯等。

在南方青瓷的生產中,越窯自漢代以來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三國時期僅上虞縣就有窯址三十餘處,比東漢時增加四五倍,到西晉時更增至六十餘處。另在紹興、鄞縣、餘杭、吳興等地也都設有窯場,形成獨自的窯係。所謂窯係,是指某一著名窯場與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窯場均生產某一種或幾種相同類型的產品,這些窯場就構成一個窯係,以最主要和最有影響的窯場命名。浙江是中國最早形成窯係的地區,其原因可能與這裏是中國瓷器的發源地、製瓷業特別發達有關。

越窯生產青瓷與黑瓷,到西晉晚期並生產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點彩,以打破青瓷的一色格調。褐斑施於釉層上,屬於釉上彩。到南朝初期,褐斑彩常作成圓珠形,點數加多。褐彩的出現應與越窯既燒青瓷、也燒黑瓷有關。在一個窯爐內兩種瓷器兼燒,相互碰撞與粘連在所難免,相互接觸的結果是青釉瓷上出現了褐斑,因而人們便有意識地將黑釉點在青釉瓷的釉麵上,燒成後就成了褐斑彩。

三國時越窯的產品胎質堅硬細膩,呈淺灰色;釉汁純淨,以淡青色為主,黃或青黃色少見;器形有碗、碟、罐、壺、洗、盆、缽、盒、盤、耳杯、桶、香爐、唾壺、虎子、水盂、泡菜壇等日用瓷,還有焦鬥、火盆、鬼灶、雞籠、狗圈、穀倉、碓、礱、磨、米篩等明器。西晉時又出現了扁壺、雞壺、燭台和辟邪等新產品。泡菜壇在漢代已出現,口較小,有雙唇,雙唇間有較寬的溝槽。把要泡的菜放入壇內後,在雙唇的溝槽內也注上水,然後在口上扣上一個碗狀物。這樣溝槽的水就把壇內外的空氣斷絕,使壇內的菜因不被氧化而保持新鮮。泡菜壇的保鮮技術一直沿用了近兩千年,時至今日,很多家庭仍在使用。

三國時期的器物紋飾簡樸,常見有弦紋、水波紋、鋪首、葉脈紋、斜方格紋等,並在穀倉上堆塑人物、飛鳥、亭闕、走獸和佛像等。西晉時期又增加了聯珠紋、忍冬紋、飛禽走獸組成的花帶紋,器足也都用龍頭、虎首和熊形來裝飾。南朝時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蓮瓣或蓮花作為裝飾。

從三國到隋統一前的數百年中,以越窯為代表的瓷器生產有了長足發展。它的品種繁多,樣式新穎,已深入到生活的各個領域。而在漢代極為興盛的漆器到此時已日漸衰落,逐步為瓷器所代替。從瓷器、漆器的興衰、消長可以看出,瓷器具有漆器無法比擬的優點。瓷器物美價廉、經濟實用,遠較金屬、漆木、陶器等為優,此時已成為人們不可須臾離開的用具。

婺州窯分布在浙江金華、衢州地區,始燒於東漢時期,是中國早期生產瓷器的著名窯口之一。它主要燒製青瓷,個別窯也兼燒少量黑釉瓷與褐釉瓷。婺州窯匠師在製瓷工藝上的創新,是在西晉時期開始使用化妝土。化妝土是一種含氧化鐵量低的白色瓷土,經過嚴格篩選、多次淘洗,其質地細膩,呈奶白色。把化妝土漿敷在器物坯體上有三個優點:①可填充胎麵的小孔、小裂痕、凹點,提高胎麵的光潔度。②可使較暗的胎體和不純正的胎色得到覆蓋,擴大了坯料的來源。如金華、衙州地區為粉砂岩地帶,瓷土較少,而粉砂岩是一種紅色粘土,易開采和粉碎,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但燒成後呈深紫色,不利於釉的呈色,到南朝時,婺州窯開始用紅色粘土作胎,以化妝土覆蓋紫紅色胎,燒出了青瓷。③有利於釉的燒成,使釉麵飽滿、滋潤,釉色純正,增加美感。瓷器上使用化妝土,工藝比較複雜,需要使胎、化妝土和釉三者的膨脹係數基本一致,否則三者不能緊密結合,釉便容易剝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