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披文入情探文心(1 / 3)

(代序)

也許是性分所近,早在讀大學期間,我就對文藝學產生興趣,但當時並未認真閱讀《文心雕龍》。1964年7月,我被分配到泰安師專中文科(後改為泰山學院文學院)任教,便主動要求教文學概論。但隨後即到農村“脫胎換骨”改造一年,參加“四清”工作團一年,返校後又趕上八年“文革”內亂,哪有可能搞學問。“文革”後期,我對日甚一日的“派仗”十分厭倦,便常到圖書館亂翻書。一次偶然見到範文瀾先生《文心雕龍注》,便借到家中閱讀。見慣了極“左”文論教條,《文心雕龍》給我一種新鮮感。由於受極“左”時風影響,個人識力所限,當時對劉勰受儒學影響的局限還是看得較重,隨著時代的推移,研讀心態才逐漸平和起來。

如我在《致謝》中所述,我的《文心雕龍》研究之所以能堅持下來,實得力於周振甫、王元化、牟世金等先生的鼓勵和指導。而中國《文心雕龍》學會,則給我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的好平台。慚愧的是,由於興趣駁雜、用心不專,三十多年隻留下區區十幾篇文字。一直有友人鼓動我出書,之所以遲遲未動,一則有荊川先生之憂,怕“自彰其陋,以取誚於觀者”;再則也因學術興趣他移,無心回顧舊作。而今轉念一想,即有“取誚”,也早在發表之時,又何待結集?多年心血,棄之不甘,借此略作盤點,也便輕鬆前行。於是便有了目前這個集子。

本書正編《文心雕龍》研究18篇,附編古典美學研究8篇,是我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探索《文心雕龍》和古典美學的主要文字,其中絕大部分都曾公開發表。寫作時間跨度達三十年之久,我的學術思想前後也有些變化。但多數觀點至今仍在堅持,也為保留曆史原貌,這次結集基本未作改動。由於當初寫作、發表環境各異,文章行文格式、體例不盡相同,而今也不強求統一。為了在不同場合強調一貫堅持的觀點,某些篇章可能有少許交叉、重複,為免傷筋動骨,一概不作刪訂。文章打亂原發表時序,改為按內容性質編排。正編《文心雕龍》研究依次為:作家身世、作品背景研究;作品理論體係探討;對《文心雕龍》研究的反思;書評等。附編古典美學研究依次為:中國古典美學範疇探析;名山景觀美學個案研究等。

筆者在《文心雕龍》研究方麵所作的主要工作是:首次係統考察《文心雕龍》問世的曆史必然性和可能性;差不多與王元化先生同時提出劉勰出身非士族說;結合古代士大夫人生模式,探討劉勰悲劇及其文化意義;係統論述劉勰的“軍國”情結,及其曆史、社會淵源;揭示《文心雕龍》由宇宙本體論向人格本體論過渡的時代意義;借鑒係統論方法原則,從思想體係、方法體係、結構體係及其整體功能角度,探討《文心雕龍》的理論體係,提出了“時代審美圖景”概念;最早論證《文心雕龍》自身的研究方法,指出《文心雕龍》研究方法,主要源自《墨經》和玄學;較早從東西方文化模式角度,比較《文心雕龍》與《詩學》異同;論證順應時代潮流審美立場的確立為《文心雕龍》的靈魂,也是最值得當代人借鑒之處;從思維模式、人生觀模式角度揭示《文心雕龍》的文化價值;指出《文心雕龍》是在古代文論史上最早體現士大夫兩種人生模式和兩種審美傾向的專著;首次概述近代以來《文心雕龍》研究的綜合化趨勢;強調了《文心雕龍》研究應跳出詞語研究局限,樹立宏觀視野,拈出“大語境詞語訓詁”、“大背景矛盾分析”、“大應用”等方法範疇;作為“大語境詞語訓詁”實例,考證出“文之為德”的“德”字,意為“道之舍”;指出《文心雕龍》體係研究在理論準備、思辨水平、文化視野方麵的不足;指明《原道》之“道”,不宜以唯物、唯心劃分,而具“渾融”、“神秘”特性;指出《文心雕龍》的著眼點在“經”不在“道”;指出“論文敘筆”有重要理論地位,是“正末歸本”的基礎;在評論楊明論文時,指出更新研究者“前理解”的重要,指明《文心雕龍》充滿順應文學潮流和聖化儒經的內在緊張;指出王元化先生對《文心雕龍》“規律”反思的兩重性,尤其是矯枉過正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