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房四寶硯、紙、筆、墨中,硯尤為文人墨士所鍾愛。因為硯除了它本身所具有的使用價值外,還以其質地、工藝等方麵的優勢而兼有觀賞價值。所以,硯不僅是書畫家及業餘書畫愛好者的創作工具,且為曆代收藏家所珍重,這是硯居文房四寶之首的主要理由。
自從中國文學創始以來,硯隨著書法藝術一起躋身於中國浩瀚的藝術殿堂之中。其本身雖不及詩詞銘賦自成一家,卻也伴隨於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各個階段。據甘肅玉門千秋燧的出土文物證明:早在公元前一世紀七十年代的西漢時期,就有了相當考究的硯、毛筆和粗製的草紙。硯,作為曆代文人墨士朝夕相處的摯友,共同在中國燦爛多姿的文化長河中,撒下了串串珍珠,粒粒翡翠。從《離騷》、《史記》,到《出師表》、《赤壁賦》,寫史也好,抒情也好,隻要用筆就離不了硯;從《清明上河圖》到《嘉陵江三百裏山水圖》,工筆也好,白描也好,還是離不了硯。從王羲之、張旭,到顏真卿、柳公權;從韓混、吳道子,到唐伯虎、齊白石……不論你藝鎮三江,才高八鬥,還是下筆千言立就,揮毫四座皆驚,其創作的成果中有那一篇離開過硯呢?他們留給後人浩瀚的、膾炙人口的不朽之作裏,有哪一筆,哪一點沒有滲透硯的功勞呢?
舊時的讀書人以文墨為生計,將硯台喻為田地。戴複古在《寄王溪林逢吉》詩中有“以文為業硯為田”的句子;蘇東坡《次韻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詩中有“我生無田食破硯,爾來硯枯磨不出”句。硯幾為文人墨客之衣食父母,統稱為硯田。由此引申出同學為“硯友”,書房為“硯齋”、“硯亭”。許多文學團社也多以“硯友”為名。清乾隆中金忠淳所輯明人著筆記小說起名“硯雲”等等,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總而言之,提到中國的書畫藝術就離不開硯,論到中國的文化亦離不開硯。即就是在今天普及鋼筆、墨汁的時代裏,硯仍為大多數書畫愛好者所熟悉,為鑒賞收藏家所珍愛。在每年的旅遊季節裏,數以萬計的海外遊客,也能為在中國購得一方端硯、洮硯、歙硯而引以為幸。近年來,我國各地旅遊業發展極快,在賺取的大量外彙中,古石硯、古陶器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藝品貿易額所占的比重相當可觀。這些藝術品為中國的文明在全世界得以廣泛傳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介作用。
硯的用途,眾所周知,是用來研墨的。以其材質分類,有石硯、磚瓦硯、陶瓷硯、鐵硯等。諸硯中,石硯最佳。其原因是石硯較其他諸硯有不滲水、不損筆、不耗墨的優點。陶瓷硯不發墨,且損筆;磚瓦硯滲水耗墨,研磨的墨汁中夾雜有磚瓦灰粒,直接影響墨的光潔度。鐵硯用久後光滑如鏡,越用越不發墨,且留殘墨極易使硯生鏽,墨亦腐敗,奇臭難聞。隻有石硯克以上眾家之短,揚己之長。當然,石硯也非盡善盡美,它由於存在刻硯石料石質上的差別,品級又有高下之分。除洮硯外,較有名的石硯還有產於廣東的端硯,安徽的歙硯,山西的澄泥硯,江浙的太湖石硯,寧夏的賀蘭山硯,甘肅的嘉峪硯、灘歌硯,湖南的澧水硯等。在中國曆史上,曾有三大名硯、四大名硯之說,但真正被人們承認的,還是端硯、洮硯、歙硯三大名硯說。至於山東齊魯紅絲硯、山西澄泥硯、河北天壇硯、寧夏賀蘭山硯等在某些曆史階段雖曾受到一些文人的偏愛,分別躋身於名硯行列,與端、洮、歙共湊成四大名硯,甚至五大名硯,但終究因品級上的差別,不能與端、洮、歙相提並論了。
-、端硯
產於廣東端州。端州,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置,以境內端溪水而得名,端溪也為端硯之別稱。端州治所在高要(今肇慶市)。唐代時轄境為今廣東肇慶市、高要縣和高鶴縣西北部。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開為肇慶府,產銀和硯石,硯石史稱端硯,以出於斧柯山者最佳。端硯使用始於唐代。端石石質堅實,色澤鮮麗,脈絡細潤,具有發墨快、不損筆、書寫流利生輝等優點。端石色紫如羊肝,石中有圓暈,稱為眼。其眼有死眼、活眼、陰陽眼之分。暈有多有少,色分青、綠、黃,亦有各色相間者,更為名貴。端石之貴,貴在有眼;端石有病,病亦在眼。有諺雲有眼端之病,無眼不成端。”眼暈即是端石中的瑕疵。故端硯雕刻,均將石眼處理在墨堂之外,不然,在石眼上是無法磨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