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礦帶
據初步鑒定,洮硯石料礦帶在地質上稱為古生代的泥盆係。形成期約開始於四億年前,結束於三億五千萬年前。洮硯石屬泥盆係中水成岩變質的細泥板頁岩,是一種由沉積在水盆地中的細泥型物質形成的岩石。據對喇嘛崖礦坑中的礦物相觀察,洮硯石料礦帶的形成早於境內其他地層結構,不同於大部分古生代到三疊係過渡的淺海相,泥盆係水成岩變質明顯。整個礦層全厚約四米,礦體分數層夾在岩石之中,可開采厚度各不相同,平均約40公分左右。礦體與水平麵形成的夾角約25度,屬緩傾斜礦體。
洮硯石料礦的貯藏麵積約40平方公裏,據現開采的礦點和已經勘察的礦體露頭,有以下數處:喇嘛崖、水泉灣、納兒、卡古直溝、青嶺山硯瓦石嘴、圈灘溝等處。
喇嘛崖位於洮水東岸,處於納兒村與下達窩村的中間。此崖峭壁聳立,崖頂與河麵的垂直高度約500米,挑水緊貼壁底流過。它與東南方的苟巴崖,正南方的卡古崖形成一座形似筆架的山峰。喇嘛崖的外形極像一頂喇嘛僧帽,又因宋、明間掘石洞口曾雕鑿過一幅喇嘛神像,再加上傳說中的硯工祖師是一位技藝超群的喇嘛,三說合一,此崖由此而得名。喇嘛崖的東北方與山體主峰相連,西方與喇嘛坪相接,唯有正南方是裸露的懸崖,陡峭如刀削。洮硯石料礦就分上、中、下三層夾在岩石之中。岩腳直插水底,下層礦脈距水麵僅數米,明清時曾在此處乘木筏掘坑采石。那時洮河兩岸的植被覆蓋良好,水源充足,洮河水位很高。下層礦坑緊貼水麵,洞窟也與水麵齊平。采石時要等到枯水期才能靠近石坑。現今因為洮河兩岸植被破壞嚴重,許多山泉小溪枯竭,再加上河床的自然切割,挑河水位日趨下降,水流量僅及解放初期的三分之一左右。所以,下層礦坑距水麵的距離越來越高。中層礦脈距下層約三十米,據說是宋代的老坑,但因舊洞口被引洮工程的流沙所掩埋,無從尋找。現僅有1958年後期新鑿的兩個洞窟,因洞內無支護設施,洞道狹窄,現已廢棄。上層距中層約50餘米,礦層的有用厚度居三層之冠,約在0.6米至0.9米之間,但其石質僅居二層之中。現有二個米掘點,是姚觀石料的主要礦點之一。
水泉灣位於喇嘛崖南端,是苟巴崖腳下的一條小溝,溝內北麵石崖即是石料礦點的露頭處。此處的礦體傾斜度比喇嘛崖大,與水平麵的夾角約在35度左右,屬急傾斜礦體。這裏的礦層斜夾在岩石之中,崖麵有泉水形成的瀑布長年下滴,冬季遍布冰簾,無法攀援。又因地形原因,日照極短。
冰簾直到夏初才能消融,至立冬則又結冰。所以,隻有夏秋兩季才可取石。水泉灣的礦層較厚,石質滋潤,露天采礦比喇嘛崖進洞采礦的危險性小。從1949年前直追溯到明清時期,這裏都是洮硯石料的主要礦點之一。
納兒礦點位於納兒村北的陽坡上,也是洮硯石料礦帶的南邊緣露頭。礦體僅有一層,呈西高東低的傾斜狀鑲嵌在岩石中。石料的有用厚度約0.4米。這裏由於是礦體邊緣,礦體向陽,日照、風化嚴重,石質比喇嘛崖和水泉灣的都較差,自民國末年起就很少開采。近年來,由於喇嘛崖、水泉灣的石料供不應求,又開始在這裏采石。
喇嘛崖、水泉灣、納兒三個采礦點,正好都處於洮硯石料礦帶的最西端,又都在洮河東岸臨河的懸崖上。按北(喇嘛崖)、中(水泉灣)、南(納兒)的順序分成了三個均勻的點。據地貌分析,這裏正好是青藏高原與隴南山地的交接地帶,地質結構屬秦嶺古生代,褶皺劇烈,區域結構中的斷裂帶形成了礦帶的整齊邊緣。洮硯礦帶自洮河東岸起,南北間呈等距離平行帶狀向正東方向延伸。北自達窩村中溝南麓,南至卡古直溝的北麓,兩條溝似平行線由西向東直達青嶺山頂,交彙於硯瓦石嘴。這段路上沿途都有星星點點的硯石礦露頭。
從青嶺山主峰向東約三公裏,礦帶橫跨圈灘溝,海拔降至2700米左右。從此向東經下巴都的崖溝,直到卡布鷹子嘴後才失去露頭。整個礦帶東西總長約25公裏(圖上直線距離)。除喇嘛崖、水泉灣、納兒等礦點的開采曆史較長外,近年來又在卡古直溝等礦帶露頭處開始采石。其餘如硯瓦石嘴、炭籠牙豁、崖溝、圈灘溝等處均未開采。原因有三:一是路途遙遠,運輸困難;二是表層石料多屬露天,風化嚴重,枯燥粗劣;三是臨近的藏巴哇、柏林一帶的民間尚不慣操此為業,而洮硯鄉的硯工們當然不會舍近求遠。所以,這些礦點至今無人問津。
(第二節)石質
一、特性
結構細密:洮硯石料具有所有沉積岩中黏土岩類的基本結構。顆粒極細,粒徑在0.01毫米以下,密度3.04克/立方厘米左右,結構以細密見長。石料中兼含多種金屬離子,不僅發墨快,而且墨汁油潤有光澤。所製硯台具有滑不拒墨,澀不滯筆的優點。
滋潤滑膩:洮硯石料礦帶瀕臨洮水,由溫潤之氣精養,礦體中水分充足,石料拋光後手感滑膩,嗬氣凝珠。由於它的石質結構細密,水分不易散發,構成它既不滲水,又貯墨日久不幹的特性,故以雖酷暑而傾墨不幹之盛譽稱雄於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