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石料(3)(1 / 2)

洮石中也有一種通體無石紋的石料,產於水泉灣洞窟中。這是水泉灣石料的一大特征。它以純淨、細嫩、顏色淺淡見長。石表帶白色、乳白色魚卵石膘者更佳,帶玉白色油脂玉石膘者次之,均為洮石中的上品石料。

六、石病

正如“玉有瑕疵,金無足赤”一樣,洮硯石料也跟端溪下岩諸硯石料患有同病,石料中帶有天然的瑕疵,即脈絡雜線之類的石病。它們或呈樹枝狀,或呈蛛網狀,或毫無規則地貫穿於石料之中。在這些瑕疵、脈絡線條中,有些經過硯工的巧手雕琢利用,變廢為寶,反而增強了硯台的觀賞、收藏價值。但無須諱言,由於這些石病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響了硯台的使用價值。在洮硯石料品級鑒定的各種因素中,石料所含雜質的多寡是決定石質優劣的重要因素。洮硯石料的石病類型概括起來有以下四種。

硬筋:又稱冰雪石、玉瑕,色純白,半透明或不透明。石質堅硬如玉,硬度約在摩氏3-5度之間。以2-5毫米厚的層狀組織橫亙於石料之中。結構堅密無層理,斷麵呈玻璃光澤,磨光後猶如羊脂白玉,因又名“玉瑕”。白色硬筋和白色石膘不同,石理走向各異。硬度明顯高於它所依附的石料母體,附著力極強,與石體劈理不明顯,膠合堅固,整體如一。

洮硯石料中的硬筋,猶如端石之眼,卻為一大石病。但如能巧妙利用,進行藝術處理,仍可使其隱惡揚善,變醜為美,收到出人意料的藝術效果。

斷瑕:又稱雜線,是存在、顯現於石料中縱橫交錯的細線。粗細寬窄約在一毫米之下,色分紅、黃、黑、青不等。這些雜線因走向恰好與石理走向交叉,猶如石之裂縫,隔斷紋理,所以稱其為斷瑕。

斷瑕中呈現形式最多的要數樹枝狀和蛛網狀。樹枝狀線條呈黑色、青灰色,分布麵積較大。蛛網狀斷瑕有紅、棕、黃、白等色,分布麵積次之。其餘的斷瑕都呈零星分布,無組合規律。帶有斷瑕的石料一般產於礦床接近地表的部分。其石質粗糙幹燥,發墨、貯墨功效與斷瑕分布麵積的多少成反比,斷瑕越多石料品級越差。

斑點:石病中的斑點與石紋中的斑點有質的不同。石紋中的斑點與石料基本屬同一色係,隻是顏色的深淺有別,其質地跟石料一致,硬度相似,肌理相同。石病中的斑點與石料本身形成明顯的雜色對比,多呈黑、鐵灰、青白、土黃等色相。斑點的石理結構也跟石料母體不同,不僅紋路走向不一致,硬度也比母體高得多,猶如樹木身上的節疤,直接影響雕琢使用。

銅釘:又稱金星點,是一種夾雜在石料中的自然銅礦的礦物相。如銅絲、米粒夾在石中,直徑約3毫米左右,礦物品位高,含量純。銅釘經加工後,斷麵閃閃妙用銅釘發光,除非經長期氧化後,才會出現灰黑色和銅誘綠色。銅釘若出現於墨堂底部,同樣會影響發墨。精明的硯工們通常以它作為點綴物,處理為圖案畫麵中的龍睛、鳳冠等,效果恰似鑲嵌在石雕作品上閃閃耀目的金玉。銅釘的含量不多,剖麵不大,比較容易處理。帶有銅釘的石料產於喇嘛崖新、老坑中,是當地所稱謂地道的“窩子石”。

(第三節)礦區管理

洮硯石料礦的開采曆史將近千年,礦區的所有權在曆代屢易其主。北宋神宗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王韶平熙河,洮水東北部盡歸大宋所有。其間,會川土司阿哥昌率其原烏斯藏舊部歸附朝廷,被賜國姓為趙,封賜統領洮河東岸藏巴哇一帶的番民部落。洮硯石料礦遂為當地老歐什部落公有。王韶當時為洮、岷、河、湟諸處的最高地方軍政長官,部落首領們多獻其方物土產以取悅。洮硯因此傳入王韶及部下手中。這些人又為了結好朝中權貴和文人墨士諸友,大量收集洮硯,作為帶往京地的方物土產,饋贈他人。洮硯一流入朝中,立即被蘇軾、黃庭堅、張耒等文士所賞識,備受寵愛。洮硯身價一時倍增。那些部落首領一看洮硯竟受朝廷如此恩遇,視若珍寶,即將其礦區產權據為己有。之後一百多年中,當地部落雖然時附時叛,洮硯石料和刻製的硯台卻利用洮州、岷州、河州設立的茶馬交易場所開始向全國流通。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起,洮州地盤分別為金、西夏及洮州番部十八族所有。部落間輪番作戰,朝複晚失。老歐什(今洮硯)地區名義上同時受趙土司、金熙河路管轄,但因地處偏隅,鞭長莫及。洮硯礦區的真正所有者仍是當地的部落首領。此階段戰事紛遝,交易經營渠道滯淫,洮硯石料的開采以及製硯業幾乎中斷。部落首領左右逢源,四處討好以維持其地位,無暇顧及石礦管理,任人隨意開采。整個元代均維持了這種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