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歐洲文明的誕生(8)(1 / 3)

“火車之父”史蒂芬森

英國鐵路機車的主要發明家史蒂芬森出身於貧窮的煤礦工人家庭。他在前人創造的機車模型的基礎上,通過多次試驗,終於在1814年製造出了一台“真正能用”的蒸汽機車。由於這台機車在行進時會不斷從煙囪裏冒出火來,因此被稱為“火車”。它能以每小時6千米的速度牽引8輛裝有30噸煤的貨車,而且不會脫軌。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火車,史蒂芬森也因此被譽為“火車之父”。1825年,史蒂芬森又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載人蒸汽機車“旅行”號,其時速達24千米。火車的發明,使陸上交通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

工業革命的社會效應

工業革命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它對英國社會乃至整個人類社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工業革命使社會生產力有了飛速發展,引起英國社會結構的全麵變革。工人階級因工業革命處境更為艱難,不斷進行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農民運動也蓬勃開展起來。

兩大對立階級的產生

工業革命後,由於機器生產規模的擴大,工廠越來越多,原來的工場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逐漸衰落,從而使社會關係和階級關係發生巨變。大批農民、手工業者、幫工和學徒除了去工廠出賣勞動力外,已經一無所有。大量婦女和兒童也成了工廠的工人。原來的大商人因開辦工廠而成為工廠主。這樣,除了土地貴族外,社會逐漸分裂為工業無產階級和工業資產階級兩大基本對立的階級。資本家利用機器對工人進行殘醋的剝削,使無產階級陷入貧困和饑餓的境地。工業革命使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對立日益加劇,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更加尖銳。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生產使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製之間的矛盾開始突出。1825年,英國爆發了第一次經濟危機。經濟危機期間,生產急劇下降,物價暴跌,大批工廠倒閉,大量工人失業,很多工業製成品被銷毀。危機不久波及美國、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等資本主義國家。之後,英國在1837年和1847年又發生兩次經濟危機。隨著資本主義在世界範圍內的發展和機器大工業在各國占據優勢地位,1857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破壞機器的運動

英國工人以破壞機器為手段反對工廠主壓迫和剝削的自發工人運動。當時,工人把機器視為造成自己貧困的根源,因此把搗毀機器作為反對企業主、爭取改善勞動條件的手段。相傳菜斯特郡一個名叫盧德的工人第一個搗毀織襪機,因而曆史上把破壞機器的運動稱為“盧德運動”。19世紀初年,盧德運動以諾丁漢郡為中心蔓延到全國各個工業區。對於盧德運動,資產階級除了嚴酷鎮壓外,1813年又頒布搗毀機器懲治法,規定凡破壞機器者一律處死。破壞機器是工人階級自發鬥爭時期的主要鬥爭形式。

英國農民暴動

工業革命給英國農業工人帶來了空前的災難,他們時刻麵臨著失業和貧困的威脅。1815年,糧價暴跌,土地貴族和農場主趁機降低農業工人工資,導致農業工人不斷暴動。1830年,農業工人暴動再次高漲。這一年,由於農業災害特別嚴重,農業工人又無法依靠打穀獲取額外收入,因而發起了以搗毀打穀機為主要形式的運動。1830年8月,肯特郡的哈德累斯首先發生暴動,後來向英國東南部擴展。暴動者提出了增加工資、降低什一稅等要求。

工業革命的擴展

19世紀開始,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擴展到歐美其他國家。起初,英國禁止機器出口,妨礙了工業革命的擴展。歐洲大陸諸如政治分裂、農奴製度、政治動蕩、革命和戰爭等不利因素也妨礙了工業革命的擴展。後來由於拿破侖戰爭的結束和英國允許機器出口,以及積累了大量過剩資本的英國資本家要尋找投資場所,阻礙工業革命擴展的障礙逐漸消失。歐美諸國從而先後走上工業革命的道路。

美國工業革命

18世紀末,美國工業革命開始,在棉紡織業領域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隨後,毛紡織業、麵粉業、食品業、製鞋業、服裝和木材加工業等行業也普遍使用了機器,輕工業生產初步實現了機械化。重工業方麵,冶鐵業出現重大技術進步,采煤業也有所發展,蒸汽機在煤礦中被普遍推廣。美國工業革命的一大特點在於能創造性地改進英國的機器設備,並迅速研製出更為先進的機器。美國政府還較早地實行了專利製度,使各項發明層出不窮,如軋棉機、縫紉機、收割機、電報機等。此外,美國最先采用和推廣了機器零部件的標準化生產方法,這一方法推動了美國機器製造業迅速發展。而與西進運動密切聯係、互相促進、同步發展是美國工業革命所獨具的特點。19世紀50年代末,美國工業革命大體完成,但南北發展很不平衡。直到19世紀70年代末,美國工業革命才在全國範圍內宣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