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全稱阿非利加洲(Africa)。阿非利加是古羅馬時一位將軍的名字。非洲位於地球東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東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麵積約為3036.57萬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二大洲,有56個國家和地區。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埃及在5000年前即建立帝國,7世紀時被阿拉伯人占領,成為阿拉伯語國家。埃及有100.145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但大部分是熱帶沙漠,隻有寬約60千米的尼羅河河穀及開羅以下的三角洲是綠洲,綠洲麵積僅古埃及的1/30,卻居住了90%的人口。綠洲人口密度很高,市區交通常阻塞。尼羅河是埃及的生命之源。首都開羅是非洲空運中心及第一大城。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利比亞位於非洲北部地中海南岸,是典型的沙漠國家。其中,撒哈拉沙漠約占國土麵積的97%,因此有“沙漠之國”“幹旱之國”的別稱。地中海沿岸為狹窄平原。東鄰埃及、蘇丹,南鄰乍得、尼伯爾,西鄰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北與南部歐洲隔地中海遙遙相望。海岸線長1900餘千米,但沿海多為平直沙岸,缺乏良好港灣。首都的黎波裏是全國最大海港。
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
阿爾及利亞位於非洲西北部。北部沿海地區屬地中海氣候,中部為熱帶草原氣候,南部為熱帶沙漠氣候。首都阿爾及爾。該國礦產資源豐富,主要農產品有糧食(小麥、大麥、燕麥和豆類)、蔬菜、葡萄、柑桔和椰棗等,是世界糧食、奶、油、糖十大進口國之一。
摩洛哥王國
摩洛哥國名在阿拉伯文中為“遙遠的西方”之意。因為,古代阿拉伯人征服北非後,繼續向西至今摩洛哥後受阻於大西洋,認為這裏是西方的最遙遠的邊界。另一說法是亞洲西部的腓尼基人在此登陸,被這裏的自然美景所吸引,稱為摩洛哥,意為“休養勝地”。摩洛哥位於非洲西北部,西鄰大西洋,北瀕地中海,海岸線長1700多千米。首都拉巴特是阿拉伯人的曆史名城。
菲斯
摩洛哥古城菲斯是伊斯蘭宗教文化中心。菲斯首都府,始建於公元790年。每個部分都是依循伊斯蘭教聖曲《古蘭經》的陳述加以設計的。街道狹窄遮蔽陽光,但是寬度足以讓兩隻滿載的駱駝通行。房屋麵對街道的窗戶既高又小。
突尼斯共和國
突尼斯位於非洲北端。首都突尼斯。該國人口1001萬,以阿拉伯語為國語,通用法語。主要礦產有磷酸鹽、石油、天然氣等。突尼斯是橄欖油主要生產國之一,產量占世界橄欖油總產量的4%~9%。旅遊業在國民經濟中居重要地位,是其第一大外彙來源。有五大旅遊中心,蘇斯“康達維”中心是全國最大的旅遊基地。
馬裏共和國
馬裏位於非洲西部,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以農牧業為主,農村人口占總人口73%。主要經濟作物是棉花和花生。畜牧業比較發達。馬裏礦產資源雖然豐富,但多未開采,工業基礎薄弱,以輕工業為主。首都巴馬科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
尼日利亞聯邦共和國
尼日利亞又稱“西非天府之國”,位於西非尼日爾河中下遊,南臨幾內亞灣,海岸線長約800千米。尼日利業是非洲重要的農業國,以出口棕油、可可、花生著稱。20世紀70年代後,石油取代農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石油出口約占出口總值的90%以上,產量位居非洲首位。種植業約占農業總產值的2/3,棕油、棕仁的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領先地位。尼日利亞的林業和礦產資源豐富,交通和電力工業比較發達。首都阿布賈是全國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
坦桑尼亞又稱“丁香之國”,位於非洲東部,東瀕印度洋,全國地形以高原為主。首都達累斯薩拉姆。坦桑尼亞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農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農業吸收全國勞動力的2/3,糧食基本能夠自給。桑給巴爾島和奔巴島是世界上丁香的主要產區,占世界總產量的一半以上,居世界第一;劍麻是重要的經濟作物,產量位居世界第二位;腰果生產也很突出,在非洲僅次於莫桑比克;除蟲菊的生產和出口僅次於肯尼亞,居世界第二位;畜牧業有悠久的曆史,牛的存欄數約1300萬頭,居非洲第三位。坦桑尼亞工業基礎薄弱,輕紡業和采礦業是主要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