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獨特的風俗(5)(1 / 3)

在圍城內一個貨棧倉庫的遺址中,考古學家還發現了阿拉伯的玻璃器皿和中國的青瓷和陶器。這些瓷器大多已經損壞,從碎片上看,這些瓷器是14世紀至15世紀的中國瓷器,其中兩塊碎片明顯是青瓷大花瓶的底部,在底部的中央還有用青釉繪製的“大明成化年製”

6個字。這說明中國和津巴布韋兩國當時已經有直接或間接地有貿易往來。

馬丘比丘遺址“雲霧中的城市”

數百年前,印加帝國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生活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居民人口短時期內銳減了90%。在這樣一個沒有文字,僅靠口傳曆史的民族中,人口的消亡便意味著曆史的終結。好在精於石器建築藝術的印加人留下了永恒的馬丘比丘古城。

馬丘比丘古城坐落在兩座山峰中間陡峭的山脊上。從遠處看,馬丘比丘古城似乎隨時都可能從狹窄的山脊上滑下深淵。古代印加人為什麼要在絕頂上建造城市,著實令人費解。

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幾百年來都沒有被西班牙殖民者發現,因此也免遭劫掠。當美國耶魯大學的教授海勒姆·賓漢姆偶然發現馬丘比丘古城的時候,它已經被幾百年來生長的灌木和苔蘚藤蔓所遮蓋,隻能隱約看到些斷壁殘垣。今天,雜草藤蔓雖然已經被清除了,但是想要瞻仰古城,仍然需耐心等待籠罩古城的山中雲霧散盡。這也就是馬丘比丘古城被叫作“雲霧中的城市”的原因。

“祭典之城”——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古城位於秘魯南部湍急的烏魯班巴河岸、海拔2458米高的懸崖之上,是印加帝國全盛時期最輝煌的城市建築。它是為了舉行祭典活動而在山巔建造的“祭典之城”,它的城市功能完全不同於普通的印加民居城市。在馬丘比丘古城的神廟建築中,考古學家發現了許多用於觀測日月星辰運行的石刻,他們認為,這裏是印加時代宗教祭典中心及天文觀測中心。

馬丘比丘古城建於15世紀,占地約13平方千米,主要用巨大的花崗石砌成。古城的建築包括太陽神廟、祭壇、軍事堡壘、貴族庭院、平民住房、市場、作坊等近200座建築和連接山坡與城市的約3000級台階。在山脊的斜坡和後山,還有百餘層梯田,主要用於種植糧食、蔬菜。在遺址境內,還分布著許多“衛星城”,花園、通道、宮殿等建築的遺址隨處可見。

懸崖上的古建築

馬丘比丘整座城市大致分為以花崗岩巨石圈出的上城區和下城區。上城區包括有一級級梯田的農業區、貴族住宅與神廟齊聚的區域,下城區則是民屆與倉庫並存的區域。位於城市東南的農業區,占馬丘比丘總麵積的一半以上,一條溝壑將它與城市區隔開。在農業區,大約有一百塊梯田以及排水渠、牆壁等農耕設施。整座城市格局的區域劃分非常明確,縱橫交錯的台階將神廟、王宮、堡壘、民宅、街道、廣場等建築連接起來,有的石階甚至多達160層。這些建築全部是用緊密結合的大塊花崗石砌成,石塊之間沒有使用任何黏合材料,全是由石匠們依靠簡單的工具建造而成。幾個世紀以來,馬丘比丘經曆過多次地震和山洪,但雄偉的古城仍然完整地屹立在山巔,這也證明了古代印加人建築技術的高超。

整座馬丘比丘古城隻有一個供進出的城門,古城居高臨下,形勢險峻。城內的街道雖然狹窄,但排列井然有序。在發掘過程中,還出土了可以表明一天時間的石製日晷,這表明印加人具有較高的科學水平。

令人不解的是,建造馬丘比丘古城時需要用到的石料,遠在600米下的山穀裏。即使是在今天,在動用一些現代化的設備的情況下,要把這些沉重的石塊運到懸崖絕壁,也非易事。那麼,古代的印加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測量太陽升起點的“捆日石”

印加人自稱是太陽的子孫,對太陽極其崇拜。有人認為,他們把自己的城市修建在高高的山巔上,是為了更接近太陽。在印加人建造的城市中,都會有一個神聖的日晷儀,用它來標明太陽的運行情況,並且象征性地“捆”住太陽,防止它墜落。馬丘比丘古城有許多神廟,其中的太陽神廟就是祭祀太陽的場所。

近年來,學者們通過研究發現,在每年的夏至和冬至日,太陽光恰好可以從神廟東麵3扇排成一條直線的窗口射入,並且準確地投影在廟中用來測量太陽升起點的“捆日石”上。這塊長方形大石盤高約2米,直接用山頂的岩石刻成,石盤上還刻有刻度。在石盤的中心,有一個突出的石樁。隨著太陽的運行,石樁會在石盤上投下陰影,指明一天當中的時間。除了標明時間外,印加人還通過它來確定季節。每當夏至或冬至日,印加人便在此舉行太陽節的慶典活動。

克裏姆林宮沙皇的住宅

俄語“克裏姆林”的意思是“城堡”,在俄羅斯各大城市的“克裏姆林”中,以莫斯科的克裏姆林宮最具有代表性。

克裏姆林宮始建於1156年,曆史上曾是曆代沙皇的住宅,也是14至17世紀俄羅斯的宗教中心,與13世紀以來俄羅斯所有最重要的曆史事件和政治事件都密不可分。

13世紀,蒙古人占領了俄羅斯。200多年後,莫斯科大公擺脫了蒙古統治者,在莫斯科定都,克裏姆林宮隨即成為皇家宮殿。此後,伊凡三世陸續聘請了許多意大利著名建築師,重新擴建了克裏姆林宮及其東側城牆外的廣場——紅場。19世紀初,莫斯科在拿破侖大軍的進攻下成為一片廢墟,好在城市並未淪陷,統治者於戰後迅速恢複了克裏姆林宮的舊有規模,還在紅場增建了不少色彩裝飾考究的教堂。今天的克裏姆林宮由一道長2235米、厚約3.5至6.5米、高約5至19米的磚紅色圍牆包圍,內部麵積達到27.5萬平方米。這座宮殿除了4座城門、20座塔樓外,裏麵還有許多壯觀的建築,包括教堂、皇宮及辦公大樓等,規模十分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