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獨特的風俗(8)(1 / 3)

阿耳忒彌斯神廟的遺址位於今天土耳其的愛奧尼亞海濱,《聖經》裏把這個地方稱為“以弗所”,現在也被稱為“艾菲索斯”。

大約公元前550年,以弗所人開始了阿耳忒彌斯神殿的建設。這座十分雄偉的大理石神廟建築由呂底亞的國王克裏薩斯出資籌建,並由希臘建築家伽爾瑟夫農設計。神廟中裝飾著由當時技藝最精湛的藝術家——菲迪亞斯、坡留克來妥斯和克列休拉斯所塑的青銅雕像。

阿耳忒彌斯神廟是古希臘最大的神廟之一,其規模超過了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也是最早的完全用大理石興建的建築之一。它以建阿耳忒彌斯神廟遺址築風格的壯麗輝煌和規模巨大而躋身於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列。

天才父子的創造

據說神廟最早的建築師伽爾瑟夫農在工程進展到要將入口處的大門楣抬起到設計高度的時候,才發現他所有的經驗和設備都不足以完成這項工作。不過聰明的伽爾瑟夫農還是想辦法渡過了這個難關。

他嚐試著用沙袋壘起一道斜坡,然後將巨大的石塊順斜坡向上拉牽,當石塊被拉上坡道,到達適當位置之後,就將底層的沙袋逐漸掏空,這樣,斜坡就作為一個整體緩慢下降,放置在斜坡之上的石塊也同時隨著斜坡的下降而下降,直到石塊準確地安放到指定的位置上。

另外,工程所需石材需要從11千米外的采石場搬運過來,而那些石材重量一般都在40噸左右,顯然光靠人力畜力是根本無法完成的。

但伽爾瑟夫農很快想出了利用兩個圓形木架模仿兩個超大滾輪轉動的辦法,輕易地完成了這項任務。後來,伽爾瑟夫農的兒子梅塔傑尼斯又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造。梅塔傑尼斯將一根開采出來的長條石塊的兩端裝進巨大的木輪中央,使長條石塊直接充當兩個木輪之間的中軸,這樣,不僅圓形石柱,就連方形橫粱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搬運了。

厄運不斷的建築奇跡

在公元前356年7月21日的夜晚,一名叫希羅斯特圖斯的人為了使自己名垂青史,放火焚毀了神廟。他果真因此而臭名昭著。很奇怪的是,亞曆山大大帝就在那一夜出生了。曆史學家普盧塔克後來寫道:女神由於“太忙於照料亞曆山大的出生以至無法營救自己受到威脅的神廟”。在此後的兩個多世紀中,神廟又被修複了。當亞曆山大大帝征服小亞細亞時,他幫助重建了這座被毀的神廟。

重建之前的阿耳忒彌斯神殿的規模已是相當宏大,底部最上層台階長約100米,寬約55米,神殿三麵環繞著兩排共計127根巨大的圓柱,每根高達18米,它們支撐著上麵巨大的屋頂。神殿重建的時候,其高度還略有增加,同時在底座平台的四周增建了數級階梯。

神殿中心的神龕上部沒有加蓋屋頂,這樣人們在神殿內也可以仰望藍天,他們的心願和靈魂也可以從這裏直達天堂,與神同在。神殿正門入口處立著36根刻有裝飾性浮雕的柱子,這些柱子上刻有40至48道淺凹槽。神殿四周的柱子上也環繞著一條裝飾雕刻的中楣,同時還有獅頭形狀的噴水器。屋頂的三角楣飾也相當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兩根柱子之間的跨距通常超過了6.5米,而神殿中長於8米的石塊也隨處可見。所有這些,無論從建築的設計還是工程技術上講都具有相當大的難度,這座神廟稱得上是當時最高水準的建築精品。

1世紀,當聖·保羅來到以弗所傳揚基督教時,受到了一群無意放棄自己信仰的阿耳忒彌斯信徒的對抗。神廟於262年再次遭到了哥特人的破壞,以弗所人發誓要重建它。但到了4世紀,以弗所人大都已轉信基督教,神廟也就失去了它的宗教魅力。401年,聖·約翰·克裏索斯下令拆除了阿耳忒彌斯神廟,神廟的末日到來了。直到19世紀末,神廟的舊址才被挖掘出來。

發掘工作使神廟的地基和通往現在已是沼澤的舊址的道路重見天日。盡管近來當地人有重建神廟的打算,但也隻是幾根柱子被重新豎立起來而已。

羅馬萬神廟獻給羅馬教皇的神殿

萬神廟,又譯為“萬神殿”、“潘提翁神殿”,位於意大利首都羅馬圓形廣場的北部,是羅馬最古老的建築之一,以其內部空間寬廣、建築宏偉與設計巧妙而聞名於世,在古典建築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這座供奉著眾神的廟宇,是由奧古斯都大帝的女婿、曾先後三次連任羅馬總督的馬爾庫斯於公元前27年為紀念奧古斯都遠征埃及的偉大戰績而興建的。該神廟於公元80年毀於雷擊,由哈德良皇帝於124年重建。到3世紀初,又由盧丘斯·塞蒂繆斯、塞韋魯斯和卡拉卡拉等皇帝改建。

羅馬皇帝皈依天主教後,萬神廟曾一度被關閉。

609年,拜占庭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皇博理法喬四世,博理法喬四世將它改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正是因為名稱的改變,才使萬神廟在漫長的中世紀得以保全。文藝複興時期,該建築物成為了意大利建築師們殷殷學習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