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製度裏麵的童試可不是兒童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學習成績優秀的一二等學生)後取得生員資格,這樣才能參加後麵的科舉考試。童試分為“縣試”、“府試”及“院試”三個階段。
縣試一般由各縣知縣主持考試。試期多在二月,連考五場,要取得出身的童生,須向本縣禮房報告,填寫姓名、籍貫、年歲、三代履曆,同考者五人互保互結,並取得本縣廩生保結,保證不是冒籍、匿喪(遇有父母之喪,二十七個月內不得參加考試,違者叫匿喪),不是所謂“下等賤民”倡優皂隸的子孫。一般考五場,也有四場或六七場者,各場分別考八股文、試帖詩、經論、律賦等。第一場取錄者即有參加上一級考試即府試的資格。
府試由府裏的高級官員(不一定是知府)主持,在四月舉行,連考三場。通過縣、府試的便可以正式稱為童生,參加由各省學政或學道主持的院試。清朝的院試是每三年舉行兩次,由皇帝任命的學政到各地主考。辰、戌、醜、未年的稱為歲試;寅、申、巳、亥年,稱為科試。院試得到第一名的稱為案首。院試錄取者即可進入所在府、州、縣學為生員,俗稱“秀才”,生員分廩生、增生、附生三等,成績最好的稱“廩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廩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生員經學政考試合格,即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稱“科舉生員”。
童試完成獲得生員資格,便算是有了功名,進入了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
(第一章)哲學知識
一、單選題
1.以下的幾種書目中,不屬於“四書五經”的是。
A.《論語》B.《大學》C.《周易》D.《山海經》
2.以下哪一部經典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共同編寫的。
A.《大學》B.《中庸》C.《尚書》D.《禮記》
3.下麵哪項是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張?
A.清淨無為B.兼愛非攻C.仁政D.以法為教
4.“吾日三省吾身”這句話出自哪裏?
A.《論語》B.《孟子》C.《老子》D.《莊子》
5.《周禮》是儒家經典,下麵哪位是《周禮》的作者?
A.孔子B.周公旦C.孟子D.荀子
6.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書即中國古代的詞典是。
A.《爾雅》B.《齊物論》C.《尚書》D.《左傳》
7.“守株待兔”通常用來比喻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這則故事出自於哪本典籍?
A.《莊子》B.《老子》C.《孟子》D.《韓非子》
8.“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出自。
A.《墨子》B.《韓非子》C.《淮南子》D.《列子》
9.“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出處是。
A.《論語》B.《孟子》C.《荀子》D.《韓非子》
10.有“亞聖”之稱,僅次於孔子的儒家宗師是。
A.荀子B.賈誼C.董仲舒D.孟子
11.人們常說“四書五經”,實際上,最初的時候是“六經”,隻因後來一篇失散,才被稱為“五經”,失散的是哪一部典籍呢?
A.《禮記》B.《春秋》C.《尚書》D.《樂經》E.《詩經》
12.太極拳中的“以柔克剛、以靜製動、以弱勝強”的思想源自於哪位哲學家?
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
13.我國最早提出哲學思想的著作是。
A.《老子》B.《中庸》C.《易經》D.《論語》
14.《勸學》是誰的代表作?
A.荀子B.老子C.孔子D.孟子
15.董仲舒吸收了的思想,提出了大一統的思想。
A.孔子B.老子C.韓非子D.墨子
16.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的思想對於打擊奴隸主貴族特權具有積極意義。
A.墨子B.韓非C.孟子D.荀子
17.“小國寡民”、“無為而治”是誰的思想?
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
18.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A.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B.近者悅,遠者來
C.天下大同
D.四海之內皆兄弟
19.樸素的唯物主義的突出代表是。
A.荀子B.老子C.孔子D.孟子
20.“天人合一”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經典,其主要表現在。
A.天氣的變化B.天與人的關係上
C.人的發展D.主體與對象的關係
21.曆史中的哪一時期最接近道家所主張的無為而治?
A.文景之治B.光武中興C.貞觀之治D.開元盛世
2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哪部作品?
A.《論語》B.《史記》C.《春秋》D.《呂氏春秋》
23.“萬物皆有一個天理”,是提出的。
A.“二程”B.董仲舒C.王充D.黃宗羲
24.“一字千金”的故事與哪位古代人物有關?
A.韓非子B.李斯C.呂不韋D.尹文
25.我國傳統哲學的核心是。
A.良知良能B.陰陽對立統一
C.道法自然D.格物致知
26.“良知良能”觀點的提出者是。
A.孔子B.孟子C.老子D.莊子
27.“性”屬於的哲學範疇。
A.道家B.儒家C.法家D.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