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轉型中的俄羅斯傳媒(5)(1 / 3)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俄羅斯傳媒受眾從原先占主導地位的印刷媒體分流至電子傳播媒體,又由電子傳媒分流至新媒體,由此形成了不同媒體種類、不同層次、分布廣泛的受眾市場。

(一)俄羅斯網絡傳媒的迅猛發展

和傳統傳媒相比,後來居上的傳媒形式是網絡傳媒。這一方麵是世界科技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也和俄政府的扶植息息相關。蘇聯解體之初,俄羅斯電子傳媒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和像中國、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大部分受眾對於網絡是什麼和網絡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還不甚清楚。進入新世紀後為了在短時間內迅速縮短和其他國家的“數字鴻溝”,俄羅斯政府在2002年1月批準了“2002年至2010年電子俄羅斯計劃”,並且於同年4月開始實施。

“電子傳媒”計劃涉及立法、行政、教育、商業和媒體。其主要措施包括:完善國家在信息技術領域的立法和調控職能,促進信息技術的推廣,創造條件消除信息技術領域的壟斷現象;增加官方網站的信息量和服務種類,運用電子文件完善各級國家機關的工作,使公民獲取立法、預算各方麵的信息,實現行政信息化和公開化;努力培養信息技術專家,讓國民學會運用信息技術,增加公共上網場所,降低上網費,使公民和單位都有條件使用因特網,推動信息技術教育等。盡管信息化社會建設在俄羅斯還處於起步階段,但進展速度迅猛,網絡對社會生活的滲透力度日益增大。

傳媒是最先意識到網絡的優勢和潛在的群體的。與傳統傳媒相比,網絡傳媒功能更多,成本卻更低。第一批俄語網絡傳媒是隨著《獨立報》、《消息報》和《生意人報》網址的公布而於1994年問世的。此後又出現了各種電台的網址,包括:101電台”。這些網絡傳媒的“鼻祖”的一大特點是缺乏周期性以及與讀者的聯係,因此在社會上影響很小。

1998年8月17日,盧布大幅度貶值。一天驟變幾次的盧布彙率讓電子傳媒出盡了風頭,因為報紙雜誌囿於發行的周期無法向受眾提供最新數據,電視台的新聞的播出程序顯然比網絡複雜,很多人由於耳目閉塞而錢財大受損失。網絡也因此代替傳統傳媒成為人們注目的對象,網站及時發布的彙率通報成了很多人挽救經濟損失的最有效的手段。如今,完整的經濟和金融信息欄目已經是各大綜合類和專業類網站的主要欄目之一。2000年發生的奧斯坦金諾電視台大火,更提升了互聯網在莫斯科的地位,一時間它成了人們獲得信息的主要渠道。1999年議會選舉和2000年總統選舉中,政治家們都紛紛斥資用於網上宣傳,希望能夠爭得新型選民的投票,因為這一部分選民往往被認為是“思考型選民”,以青年人居多,而對於隻關心時尚不問政治的普通年輕人來講,網絡無疑是爭取他們最大支持的良好陣地。如果說互聯網是1995年首次在政治生活中亮相的話,那麼短短幾年它就得到了普遍認可,所有的政治人物都在網上設有自己獨立的選舉網站。他們明白,互聯網絡在影響公眾思想方麵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世界主要國家的領袖中,普京總統是第一個在俄羅斯政府網上(wwwkremlinru)與網民進行交流的人。除為了樹立親民、現代的形象外,其對高新技術及其普及運用的重視也顯而易見。這個政府網站是克裏姆林宮對外的喉舌,包括總統發言、文件法令、主要人物言論以及國家對國內國際重要事件的立場等。

和俄政府網密切相聯的是俄羅斯新聞網站,這個官方網站麵向不同的國家,並根據受眾對象國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新聞源和報道方式。比如麵向中國地區的俄新聞網(wwwrusnewscn)更多的是關注中俄雙邊關係和兩國經貿發展動態,俄新網作為俄羅斯新聞社官方網站的中文版,是俄羅斯媒體界有史以來第一家中文俄羅斯電子媒體。網站是在2006年3月俄羅斯總統普京訪華期間和俄中兩國重大活動“中國俄羅斯年”啟動之際正式開放。俄新網主要的支持單位與合作夥伴有俄總統辦公廳、俄羅斯聯邦政府、外交部、文化部、新聞出版與傳媒署等俄羅斯國家中央機構以及各級聯邦主體政府、俄羅斯駐華大使館和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人民日報、新華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