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靈廟鎮坐落於內蒙西部的達爾罕草原上,是達爾罕茂明安旗所在地,這是一所美麗的草原古鎮。山水秀麗,風光優美,猶如一顆熠熠發光的明珠,鑲嵌在一望無際的達爾罕草原上。
百靈廟山環水抱。城西海拔1400多米的森吉特山,俯瞰著全城,艾布蓋河從西山穀裏奔瀉而出,與南來的塔爾紅河交彙,猶如一條飄帶,繞城向北流去,注人騰格淖爾湖。麵積約2平方千米的城區被河灣環繞。它與外界的交通,均要通過山中隘口。城周共―有9個隘口,當地人又稱其為“九龍口”。古人稱這裏為“巴特哈拉嘎”,意思是堅固的關隘。這裏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就是兵家爭鬥之地。
百靈廟鎮因百靈廟而得名。據傳說,清朝初年,康熙皇帝率兵征討噶爾丹叛軍時,經過此地,曾在百靈廟西邊的山嶺上安營紮寨,至今仍有“康熙營盤”的遺址。早年間山頂上還有一塊印著一個馬蹄形的岩石,傳說是康熙帝騎馬遠眺時留下的遺跡。這位決心維護國家統一的皇帝,來到這裏後,為了籠絡民心,熱心支持蒙古民族奉行的喇嘛教。他見此地沒有寺廟,無法傳教,便授意達爾罕貝勒王在此建立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喇嘛廟,原名“貝勒廟”,由於當地盛產百靈鳥,人們把“貝勒廟”叫白了,於是便成了“百靈廟”。從此在廣闊的達爾罕草原上,第一次出現了高大的建築,以後以百靈廟為中心,逐漸形成了一個集鎮,人們稱之為百靈廟鎮。
百靈廟是這座城鎮上一個著名的古建築群,也是內蒙古草原上規模宏偉壯麗的古刹之一。它建於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五年(1703—1706年)間,由達爾罕旗貝勒王奉康熙皇帝的欽旨主持興建的。寺廟落成後,初名為:貝勒廟,後來清廷賜額為:廣福寺,並用蒙、漢、藏三種文字,楷書大殿的扁額。整座建築群由5座大殿~278和36處藏式結構的院落及佛塔等組成,總占地麵積約8000多平方米。
百靈廟寺院的建築十分考究,幾座富麗堂皇的大殿,都是雕梁畫棟,廊柱林立,繪著各種耀光奪目的彩色風景、人物和藏文經句,華麗美觀,觀之令人賞心悅目。在寺院殿閣琳宮的前麵,有兩座宛如雙峰疊玉的白塔,名為:雙塔。雙塔後麵還有10座嬌姿秀麗、婷婷玉立的小白塔,據說這些白塔裏麵藏有經卷和已故喇嘛們的屍骨。廟內香火旺盛,據載廟內喇嘛最多時達2000餘人。
過去,廟內年年有盛大集會,每年到夏曆六月十四日至十六曰,寺內的喇嘛就舉行大型“打鬼”活動。遠近牧民等到此時,都成群結隊,從四麵八方趕來,有的甚至從遙遙幾百千米外來到寺院敬佛。寺內一時香煙繚繞,供品滿桌,酥油燈高燃,禱告者擁門。喇嘛們跳起一種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番式舞蹈,來驅除邪惡,預祝平安;牧民們用敬香來乞求菩薩,希望保佑他們人畜興旺,免除災瘟疫。
百靈廟這座小鎮,城雖不大,但曆史悠久,更有許多神奇的傳說,廣為流傳。
屹立在百靈廟寺院南麵的女兒山,好似一位少女的倩影。傳說,這裏曾經有一位殘暴的王爺,他吃飯用的碗是用男奴隸的顱骨製作,他睡覺的床是用女奴隸的腿骨做成。一天,他忽然要把一位少女的皮活剝下來,裝飾自己的馬鞍,激起了眾女奴的反抗。凶狠的王爺竟下令將七位女奴活埋在山腳下。此後,含冤而死的女奴化作精靈,夜夜結伴來到女兒山,唱著如泣如訴的悲歌。從那以後,王爺被歌聲攪得不得安寧,不久便一命嗚呼了。
還有傳說元太祖成吉思汗征金凱旋時,曾駐紮在女兒山下。那時,女兒山上一個善做馬頭琴的女神,天天晚上都要奏出動聽的馬頭琴聲,借以慰勞成吉思汗和將士們。當地的遊牧人,從琴聲中得知成吉思汗來到了自己的草原,紛紛趕來,投靠這位赫赫有名的英雄。於是,女神的琴聲成了成吉思汗團結人民的號角;女兒山在牧民們的心中成了一座不可侵犯的山。山峰上繚繞的雲霧,人們說那是女神輕柔的麵紗。山坡上青翠的野草,鮮豔的野花,人們說那是女神美麗的衣裙。女兒山的美名也傳遍草原。
由於百靈廟地處交通要塞,因而也成為各個王朝、各個部落你爭我奪的古戰場。在今天百靈廟東北30千米的地方,有一處稱教倫蘇木的古城遺址,這裏曾經是一座宏偉壯觀的城堡。據載,這裏就是元代趙王馬紮罕的王傅府。馬紮罕是汪古惕部落的首領,遊牧於大青山北麓一帶,在成吉思汗為統一蒙古諸部之前,他們臣服於金朝,並為金朝守護“長城”。成吉思汗興起後,他們又歸附了成吉思汗,並隨成吉思汗為征服太陽罕和抵抗金朝立了大功,部落首領被封為高唐忠獻王,以後又追封為趙王,子孫世襲。元泰定元年(1324年),趙王在這裏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偉的王傅府,不僅有高聳雄峙的殿堂,豪華雅致的宮邸樓閣,還有金碧輝煌的“德鳳堂”等文化、宗教大廈。從那時起,這裏就成為當時汪古惕部落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元代衰敗以後,有很長一段時期,這裏又成了明王朝和盤踞在這一帶的各部落統治者們爭奪的戰場,那座宏偉壯麗的趙王馬紮罕王傅府,也在這個時期毀於戰火,變成了一片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