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洪隻記得曼兒說過,這子孫廟與十方叢林之間,對於能否收徒,能否接收外來的道士“掛單”,各有不同要求。而且,對於道眾的管理,二者的要求也不一樣。但這國字臉道士與魯道士所說的,卻顯然不是這個意思。
還有,他們說起,在正一道與全真教之間,規矩又不一樣,也不知那說的又是什麼?
何慶山隻說過,凡是正一道士,要先在小廟“傳度”,然後再去大的宮觀“授籙”;而若是全真道士,則是先在子孫廟“冠巾”,再去十方叢林“受戒”。
國字臉道士說的是“廟產承嗣”,這些事情,蕭洪顯然並不明白。
蕭洪看了何慶山一眼,目光之中帶有詢問之意。
何慶山衝著蕭洪點了點頭,向他輕聲解釋道:“他們剛才說的這些,實際說的是,這宮觀之中的財產,到底該歸誰所有;宮觀之中的大小事務,到底又是誰有權管理。”
何慶山說著,腳下又故意走得慢了些,與走在前麵的那些道士又拉開些距離,這才詳細說道:“你應該也知道,這十方叢林與子孫廟兩者之前,並非隻是宮觀規模大小之間的差別。其實,是在全真教之後,才分出了十方叢林與子孫廟這兩種規矩。
“全真教的子孫廟,又叫小廟。小廟可以收徒,廟中的師父,就叫做‘住持’,又有一個稱呼,叫做‘當家’。為什麼叫做‘當家’呢?因為那小廟中的所有財產,其實都是屬於這師父一人所有的。而那廟中的大小事務,自然也是這師父說了算。所以,你也就能理解,為什麼子孫廟不接受十方道眾前來‘掛單’?因為這廟是人家自己的,接納外來的道士並不是他們應有的責任!
“剛才他二人說到‘廟產承嗣’,說的其實就是,既然小廟的所有財產都是師父的,若是師父故去,這廟產又該歸誰所有?按照全真道的規矩,小廟裏的師父故去時,會有徒弟繼承他的法嗣,而這小廟的廟產,自然也就是由這繼承法嗣的徒弟接管。這樣一來,這子孫廟的廟產,就是在師徒之間,代代相傳。
“那麼,若是說到十方叢林,情況又是如何?你要知道,這十方叢林,其實就是專供全真教弟子‘清居’之用的一整套製度。‘清居’,又叫‘出家’,說的就是清心寡欲、刻苦修行,道士受戒之後,就是要在這十方叢林之內出家修行。
“既然如此,那十方叢林的廟產,就不是隻屬於師父一人,更不是屬於其他任何一人,而是屬於某派教眾共同所有。隻有這樣,才能與全真教‘去物欲,簡塵事’的清修之法相合,也才能引導教眾們‘與物無爭,心不著物’……”
“哦……”蕭洪聽到這裏,想想剛才何慶山講到子孫廟對於收徒和“掛單”的態度,便有些明白過來,“難怪十方叢林要接納各方道眾‘掛單’,這是因為,這十方叢林的廟產,其實是所有道眾共有的……”
“不錯。”何慶山說,“前來十方叢林‘掛單’的道士,隻要符合了一定的規矩,又能通過十方叢林的考核,就有在此掛單居留的權力。當然,在十方叢林內,管理也很嚴格,說到‘掛單’,那也不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