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又一個變異人:莫維的講解(4)(1 / 2)

這就是說,當聲波由外耳傳入內耳時,“基底膜”的振動會以行波的形式出現。行波在傳輸過程中,振幅會逐漸增大,到達某一部位後,又會迅速衰減。

這是因為不同頻率的聲音能夠激起“基底膜”不同部位的振動,靠近耳蝸底部的位置,對高頻聲音最敏感,而愈向耳蝸頂部蝸孔的部位,則對低頻聲音愈敏感。

總而言之,聲音頻率越高,行波振幅最大點的位置,就越靠近蝸底;在每個聲音頻率上,聲音的強度越大,“基底膜”的振動幅度也越大,並且會帶動“基底膜”更寬的部分振動。

在“基底膜”的充滿“內淋巴液”的一側,分布著大量的“柯蒂氏器”。“柯蒂氏器”,也叫“Corti氏器”,另外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螺旋器”,它是耳蝸中真正的聽覺感受器。柯蒂氏器由兩種細胞組成,其中一種叫做“支持細胞”,而另外一種,就是莫維所提到“毛細胞”。

所謂“毛細胞”,其實是一種能夠感受聲波刺激的上皮細胞。

“毛細胞”浸浴於“內淋巴液”中,在這種細胞的底部,分布著“蝸神經”的末梢,這樣,當“毛細胞”受到刺激而興奮時,產生的神經衝動,就可以通過“蝸神經”,傳向大腦,進而產生聽覺。

“毛細胞”的頂部,覆蓋有“靜纖毛”,在“靜纖毛”的上方,又有一層“蓋膜”;這“靜纖毛”的一端,嵌在“毛細胞”的細胞體中,而它的另一端,則伸向它上方的“蓋膜”。

當“毛細胞”下方的“基底膜”發生振動時,就會改變“蓋膜”與“毛細胞”之間的相對位置,這樣一來,位於“蓋膜”與“毛細胞”之間的“靜纖毛”,就會發生傾斜或彎曲。

“靜纖毛”發生傾斜或者彎曲,對於“毛細胞”來說,就是一種刺激信號。這會誘發“毛細胞”去極化,並且釋放化學遞質,進而就會興奮聽神經纖維,引發神經衝動……這樣,就產生了聽覺信號。

這個過程說起來複雜,但是簡單地說,可以把“柯蒂氏器”看作一種傳感裝置,它能把耳蝸內流體速度的變化,轉化成神經衝動,這樣一來,就實現了機械振動向神經傳導信號的轉換。

曼洛通過“概念樹”,又找到了一段演示動畫,把聲波由外耳、中耳傳入內耳,並且振動“基底膜”,最終,又刺激“毛細胞”產生聽覺信號……的過程,完整地演示了一遍。

這時,莫維說道:“看到了吧,不同頻率的聲音,可以振動不同部位的‘基底膜’,然後又可以刺激不同的‘毛細胞’,這樣,就會產生不同的神經衝動信號……人耳能夠區別不同頻率的聲音,就是因為這個原理……”

看到曼洛點了點頭,莫維又說:“你還可以查一下——人耳可識別聲音的頻域,範圍為20Hz到20kHz,上限和下限的頻率差,可以達到1000倍。但是人耳的聽覺感受細胞,也就是毛細胞,數量卻不過隻有幾千個而已……這與人的視覺感受細胞相比,要低4至5個數量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