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應該與聰明睿智、學問淵博的普人交往。精通正法,明了事義,付之實施,便能獲得幸福。
摘自(印度)南傳大藏經《經集·船經》
讓高尚的人在這世上四處遊蕩,不要聽取和爭論那些已被摒棄的東西;猶如有刺的蓮花不為泥水汙染,倡導平靜、無所貪戀的牟尼不為愛欲和塵世汙染。
智者不因所見和所想而驕傲,因為他不是依靠這些而成為智者;他也不受行為和所聞引導,不陷入任何執著。
擺脫冥想的人沒有束縛,通過智慧獲得解脫的人沒有癡迷,而那些執著冥想和所見的人在這世上四處遊蕩,擾亂他人。
摘自(印度)南傳大藏經《經集·摩根提耶經》
社會是人類的集體創造,通過它人的社會生命試圖在其真和美中發現自己。要是社會僅僅表明它的功用,它將像一顆暗星一樣模糊不清。但是,隻要社會不衰退,它總是意味著在它的和諧的運動中有做為其靈魂的活生生的真理,這便是人格。在這社會共體的巨大生命中,人感覺到統一的奧秘,好像他在音樂中感受到的一樣。從這種統一的意識中,人們歸結為他們的神的意識,因此每一種宗教都起源於部落信奉的神。
摘自(印度)泰戈爾《創造的統一》第21—22頁
人們經常使用真、善、美、愛、自由等詞。也經常使用友誼、朋友等詞,但是,並非所有與你交往的人、同事、你願意與他們同席而坐相互交談的人,以及一切在你愁悶時使你得到解脫的人都是朋友,應能帶來你心的需要,你的心也滿足他的需要。儼然蜜蜂和鮮花,彼此需要、互相受益。花從蜜蜂那裏得到了缺之不能結籽的花粉,蜜蜂從鮮花那兒得到了賴以生存的花粉。它倆相互贈予。實際上,這是求生的贈予。所謂朋友,在你的眼中,他的優點張大,缺點縮小。如果你在任何一方比他富有,他不但不會嫉妒你,反而希望你更富有。如果他比你富有,絕不會使你感到低賤,反而使你感到他是貧窮的,你是富有的。所謂朋友,為你服務而不使用你,給予你而不向你索求。當他在生命垂危之時,如果想到了你,便愉快地接受死亡,你活在他心中,他亦活在你心中。所謂朋友,不需語言便能理解你,不用動作,你便理解他。你倆的靈魂像一對並蒂蓮,如一條藤上的兩個瓜。
摘自(黎巴嫩)米哈依勒·努埃曼《七十述懷》第2部《兩個朋友》章
人世之所以蓬勃向前發展,這是人們分工活動的結果。人類分工分為士農工商等四種職別,各司其事,盡其所能,群策群力,促使人世前進。士為四民之首,是社會這幢大廈的柱石。身為士宦的人,尤其掌握政權的帝王將相,他本身應該具備英明的政治頭腦,正確的鑒別能力。因為今生是通往來世的一個過程。安拉讓人類在今世自由活動,以期通往來世。這跟旅行者須具備盤纏才能達到目的地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執政者應該給庶民自由生存、活動的權利,讓他們通往來世,不可貪得無厭,要求過高。如果執政者公正廉明、大公無私,人世中形形色色的罪惡、仇恨便可防止、消除,形成太平盛世。反之,假若執政者貪贓枉法、暴虐自私,這就要有君主來主持公道,管理他們的事情。如果沒有王法製裁,人世上就會發生強淩弱、眾欺寡和各種不可想象的人為災禍,艾子德施爾說過:“宗教和國王是一對孿生子。宗教是個寶庫,國王是管庫的人。經驗和理論一再證明人們應當擁護君王,靠他維持治安秩序,進而抑強扶弱,除暴安良,以便庶民安居樂業,得過太平日子。”由此看來,身為國王的人,必須自身具備優良品質才能強國富民,長治久安,博得庶民擁護愛戴,穆聖的遺訓:“有德者治其國,無德者亂天下。”原來就是這個意思,某學者研究君主製度,認為國王可大別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信仰宗教的,第二種是保持法製的,第三種是私心自用的。信仰宗教的國王,主要是根據宗教信仰來施政,在宗教事務方麵,他跟庶民取一致的行動,信仰必須更堅定,遵守教規必須更嚴謹,為了謀求庶民的皈依、馴服,他的指示、禁令,必須處處符合教義。此外他必須以關心、服務庶民的實際行動來消除他與庶民之間的隔膜和怨尤,改變他們的觀感,獲得他們的信任和擁護。保持法治的國王,他是根據宗教信仰和社會習俗來施政的。在執法行政方麵,他既遵循特殊的宗教信仰,又能維護一般的傳統習慣,既重文教,又重武功。凡文教無能為力的地方,便施加武力糾偏,伸張正義,達到國泰民安的目的。私心自用的國王,是根據他自己的嗜好來施政的,既不信仰宗教,也不重視傳統,不怕天,也不顧庶民的疾苦。這類國王,自私自利,其作惡暴虐的結果,總是一敗塗地的,有一位哲學家說:“萬民之上隻有一個國王,王國境內卻有千千萬萬黎民,情況複雜,幹頭萬緒。因此,執政者要治平天下,必須洞察民情,然後駕輕就熟,賞罰分明,關心庶民的疾苦,從而消除人民的怨尤,最後才能博得庶民擁護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