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2)

虎年說虎。千百年來,人類對於這種大型貓科食肉動物是既怕又愛,既敬又畏。這種情感投映在文化上,衍射出了五彩斑斕的光暈。所謂"人虎母題"或者"人獸母題"的文化現象,就反映出人對於虎的情感。

自古至今,中國人崇虎之風由來已久。夏商時期,從王廷到諸國,青銅器中常常可見人獸形象的紋飾,或人獸對峙,或人獸合一,這類人獸紋飾大都帶有原始圖騰的印記,彌漫著濃鬱的宗教氣息,以商代的禮器上尤為多見,如著名的虎食人大口尊,虎食人卣等。到西周時期,人獸母題紋樣逐漸退出了青銅禮器,轉而出現在了車器及兵器上,成為至尊王權和威猛軍隊的象征符號。

中國軍事史上的第一支猛虎部隊,是周武王的虎賁軍。《孟子·盡心下》載:"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兩,虎賁三千人。"虎賁,意思是如同老虎般勇猛奔逐,屬於快速突擊部隊,其建編製是每輛戰車乘十名武士,駕乘三百輛戰車,就是所謂的三千虎賁。春秋後期,"虎賁"為侍從天子的宮廷禁衛軍。而在戰國時期,橫掃六和的秦軍被稱為虎狼之師,虎,意味威猛;狼,意味凶殘。

中國人不願意把凶殘二字加在老虎頭上,尤其是在中國民間,老虎似乎就是家養的一隻大貓。人們毫不掩飾地表達著對虎的喜好,從剪紙刺繡到書法繪畫,從"屬相文化"到"育子文化",至於人虎緣的民間故事更是不勝枚舉。有學者說,虎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它折射了中國文化倫理的中心特質。

對於"育子文化",枕著老虎枕、戴著虎頭帽長大的虎頭虎腦的男孩子們,都應該有所體會。再體味"屬相文化",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十二屬相裏沒有貓。是的,貓與人類的關係最為密切,密切到可以成為家庭的一員,但是要拿阿貓與阿虎相比,自然是阿虎勝出,因為它的骨氣、勇氣、霸氣和帥氣。

現今的網絡流行語中,一個冷僻字"冏"(音"窘")突然熱火起來。按百度的解釋,冏,有表示強大的意思,比如某人做了一件翻天覆地的事情:哇塞,你太冏了!仔細審視這個"冏"字,它多像一個張嘴吼叫的虎頭。

中國的虎文化蘊含著人與自然的和諧。最具典型意義的,是中國繪畫中以美女與猛虎為主題的人文畫作。這類畫作取材於楚辭《九歌》。屈原在《九歌·山鬼》裏,描繪了一位極其有氣質的山林神女。原作《九歌》描寫的是女神"乘赤豹",但在人文畫裏,卻大都是美女馭老虎。究其原委,其一,豹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遠不及百獸之王的虎;其次,中國畫無論是寫意,還是工筆,虎勢的身架氣韻,虎皮的斑斕紋理,更適合毛筆和水墨的皴擦渲染。而就美學意義而言,身披鮮花香草的柔美女子與斑斕猛虎形成強烈的對比,能構成震懾人心的視覺衝擊。如此夢幻組合美,已達到極致。

但是,在讚歎虎文化蘊含著和諧美好的時候,我們卻無法擺脫一個與虎有關的悲慘事實,那就是作為呼嘯山林、威風八麵的老虎,在進化了幾百萬年之後,時運不佳,已然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由於人類活動的加劇,狩獵手段的提高,原始森林的喪失,老虎很有可能退出自然曆史舞台,僅存在於文獻與傳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