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五泉山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園林,除去佛、道之處,它所標榜的大多是以孔子為首的儒家聖人及民族英雄、人文始祖如伏羲、嶽飛、劉、關、張等,所以建築既有院落、又有樓閣,既有亭榭、又有牌坊、戲台、遊廊,形成了院落和單體相聯係、相補充的格局,有些建築藏於密林,有些建築建於高台,有些瀕臨碧波,有些高聳懸崖,聚散有致,主次分明,既有僧人道士修煉的場所,也有文人雅士聚宴的環境,既便於普通市民洗塵踏青,又便於仁人誌士登高抒懷。
同時,蘭山之巔三台閣也予以重建,高閣淩空、幾近觸日,為蘭州觀景最高點,是市民遊覽的勝景。而這一時期,官園多有增飾、擴大,士紳名流之私園遍布城內外,如頤園、魏園、拙園、梁園、亦園、楊園、慈愛園、煦園等或小巧雅致、情趣盎然;或開戶縮景、招攬風光;或茅亭菜畦、寓山人之意,總之,方丈之內寄托園主對自然之美的熱愛之情,是蘭州園林建設獨具特色的部分。
蘭州士人文化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就士人和士人文化發展過程而言,士人在明代以前,雖然曆朝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但數量都很少,而且大都在外地活動,在本地沒有什麼影響,即使有一些,也不能構成具有蘭州地域特色的士人文化。具有地域特色的蘭州士人文化的真正形成是在明清兩代,這是由於南方士人大量西來而引發的,作為對南方士人西來所帶來挑戰的回應,蘭州士人文化在自身發展軌跡的基礎上,經過漫長的調整和適應,終於在明正統以後出現新的氣象,並最終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士人文化。在明清兩代形成具有蘭州地域特色的士人文化的過程中,起主要推動作用的是四個節點:一是明建文元年肅王移駐蘭州,蘭州成為明王朝的藩都。大批士人隨肅王來蘭,加之肅王本身對文化十分重視,這就對蘭州士人文化的形成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二是清康熙五年,甘肅巡撫、甘肅布政使遷駐蘭州,蘭州成為省會,成為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甘肅士子大都要來蘭州尋求仕途,給蘭州士人文化又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乾隆二十九年,陝甘總督由西安移駐蘭州,蘭州成為總督、布政使、府、縣駐地,成為西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吸引西北地區大批士人來蘭,進一步促進了蘭州士人文化。四是清同治十二年,左宗棠奏準陝甘分闈,蘭州士子不再到千裏之外的西安去參加鄉試,而直接在蘭州參加鄉試,激發了蘭州士子的勤學上進之心,也促進了士人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