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津梁
《蘭州曆史文化》,經過全體作者辛勤筆耕,曆時兩年,終於定稿付梓。中共甘肅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陸浩同誌題寫了書名;省委常委、蘭州市委書記陳寶生同誌作序;我國著名文藝理論家、評論家雷達先生也應邀作序述評。謹向他們表示深切敬意和感謝!
編纂出版該書的目的,是力圖向人們展示蘭州悠久的發展曆史和厚重的文化積澱。
據現有考古資料證實,蘭州有人類活動的曆史約為1.5萬年。自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蘭州的遠古先民就為我們遺留了極為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距今5000年前後,生活在黃河兩岸的先民創造了以燦爛的彩陶文化為主要標誌的馬家窯文化,這便是蘭州黃河文化的開始。距今4000年前後,羌戎文化開始形成,在以畜牧業為主的經濟中,羌族人開始創造了早期的農耕文化。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帝國在今蘭州市區東部的東崗鎮一帶設置榆中縣,從此開始了蘭州的建置史和城建史,漢族的前身、中原華夏族人口也在此時進入蘭州,至今已有2220餘年了。西漢武帝時,隨著漢匈戰爭的勝利,西漢在蘭州一帶先後設置金城縣、金城郡,蘭州古名“金城”即由此而來。西漢時的蘭州是中原王朝保障河西,聯絡西域,疏通絲路的前沿基地,所以,明末清初大學者顧祖禹評論說:“(蘭)州控河為險,隔閡羌戎,自漢以來,河西雄郡,金城為最。”蘭州的絲綢之路文化也因此發軔於秦漢而繁盛於隋唐。魏晉南北朝時期,蘭州成為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地區,多個少數民族在這裏爭奪,其中鮮卑族乞伏氏所建西秦政權立國都於金城。這個時期,隨著法顯西行、西秦鑿窟,佛教盛行於金城,開始了蘭州的宗教文化。公元581年(隋開皇元年)正式設置蘭州,蘭州從此得名。隋唐時期,蘭州成為絲綢之路東段中線的必經之地,商賈、使者、僧侶、軍士、詩人往來東西,路經蘭州,留下了豐富的文獻記載、實物遺跡和優美詩篇。北宋時期,漢族的宋、黨項族的夏在蘭州以河為界,分而治之,蘭州成為各民族間貿易的重要地區,這是後世蘭州成為全國茶馬互市中心地區的開始。
明代是蘭州地域文化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明肅王移駐蘭州,東南人口大量遷入,蘭州出現了自秦漢以來從未有過的繁榮景象。修建宮苑,擴築城池,改變了舊的城市麵貌,使蘭州初顯黃河之都的風采;鑿渠引阿幹河水灌溉,改製水車,發展農業,改變了舊的經濟格局,蘭州由元代以前農牧兼營經濟轉變為農業為主導的經濟;搭建鎮遠浮橋,普及皮筏運輸,蘭州成為東西交通要津;興文重教,士人群體形成,名人輩出,蘭州成為隴文化三大中心區之一;以儒為宗,釋道兼容,士有南風,民尚耕讀,蘭州民間民俗文化開始形成。清代是蘭州地域文化發展的又一重要時期。政治上省會地位的確立和陝甘總督署移駐蘭州,經濟上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得到全麵發展,文教上書院興盛和後來的陝甘分闈,這些都為蘭州地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廣泛又堅實的基礎。以黃河文化為內核,吸納了絲綢之路文化、多民族文化、多宗教文化的蘭州地域文化基本定型。晚清時期,左宗棠先後在蘭州創辦機器局和織呢局,蘭州開西北近代工業之先河,從此有了工業文化。清末“新政”時期,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設備,創辦了一批近代工業,特別是成功修建了黃河鐵橋。這既是近代中國的中外經濟技術合作的範例,同時也預示著西方文化的滲入和對蘭州傳統文化衝擊的開始。民國時期蘭州的地域文化處於嬗遞時期。一方麵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如史誌編纂、戲曲表演、民間藝術、民間文化活動等得到繼承和發揚;另一方麵是先進的思想和文化以多種物質技術形式傳入蘭州,給蘭州傳統的地域文化帶來新的氣象和生機、新的內容和形式。特別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入、中國共產黨在蘭州的組織建立和活動,開始了蘭州革命文化的形成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