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後記(1 / 1)

我的父親從事教育工作整整四十年,退休以後不甘寂寞,從事了一段幼兒超常教青,想用詩歌的形式敘述中國曆史,更好地向孩子們傳授曆史知識。得知這個信息,我很興奮,於是也參與了進來,由於兩人不在一處,配合起來非常困難,所以用的時間很長,前後竟用了一年多。

父親雖然僅僅中師畢業,但他多年來博覽群書,知識廣博,既熟悉中國曆史,又擅長詩歌,這就是他歌述曆史的首要條件。我從小受父親的習染和熏陶,也對這些方麵頗為愛好,雖然我學的是音樂,並從事音樂教學,但一有時間就讀點詩詞,或者寫幾句詩歌一類的東西,這也是我能夠參與這一工作的原因。

去年,中央電視台播放過一條消息,說中國人對中國曆史知識普遍了解甚少,了解比較多的是剛離開學校的學生,離開學校愈久,曆史知識愈貧乏,看來中國人對曆史知識的獲得,主要靠學校的曆史教材。一個國家二個民族的人民,不了解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的曆史,確實是可悲的。因此,普及曆史知識無畏是很有戰略意義的事。任何一個朝代,都忘借鑒古人的成敗得失,唐代曾大規模地修編曆史,宋‘朝司馬光編了《資治通鑒》,可見研究曆史對於治國的重要。今天,研究曆史仍有極其重大的意義,而作為人民群眾的員,不能數典忘祖,應當對我們先人有所了解,對我們的祖先創造的燦爛的文化有所了解和熱愛,從而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的凝聚力。

我們的歌述如果能對普及中華五千年的曆史知,識起到一點微小的作用,我們就感到非常滿足了。

馬煜

二〇〇二年一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