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九二三年,正是五代時期的唐莊王元年。時值二月初春,黃河北岸的風陵渡口亂成一片。驚慌失措的人群中,有人沿河蹦跳,高呼救人!有人跪地叩頭求菩薩,有人掩麵低泣,有人望河歎泣、、、、、、
這幾日天氣變暖,河水解凍,雖然這時擺渡有較大的風險,但為利的商賈、為名的官員、歸心似箭的遊子、還是抱著僥幸的心理站在渡口,眼巴巴地望著由南岸搖過來的渡船慢慢地靠近。突然,上遊衝下來一塊像小山似的浮冰撞向渡船……
剛剛走上河堤的少年石滾子,看到了冰撞、船沉、人落水、這悲慘的一幕。他不怕濁浪濤天的黃河水,敢潛入河底摸魚。他深知黃河水的脾氣,口咬一根蘆葦能在水下潛遊二個時辰不出來。可那是熱天哪!眼下堤上北風刺骨寒,河中冰水透心冷。不穿水靠下河救人,即使能躲過冰撞,也非凍僵在水裏不可!徒死無益!他搖了搖頭,低低地說了聲:“老天諒我!”含淚離去。
少年姓楊,小名叫石滾子,年方十五歲,家住風火山中的火塘村。父親叫楊昆,是戰亂中由南陽府逃荒過來的無業遊民。先是在本村王員外家打短工,他心靈手巧,幹莊稼話是把好手,且捕魚、打獵、木匠活、樣樣在行。更可貴的是為人忠厚,急公好義,村裏有不少鄉鄰都受過他的幫助。王員外看他人可靠,就將自家收養的丫環韋氏配與他為妻,還將村口一座草房送與他夫妻居住。以後楊昆就在火塘村定居下來。婚後第二年就生了個胖小子,因生時韋氏正在幫丈夫碾麥子,孩子生在石滾旁,所以就取名叫‘石滾子’。滾子三歲那年唐莊宗與梁末帝朱濕開戰,楊昆被征兵入伍死於沙場。韋氏生孩子時受了風寒,本來就有月子病。得知丈夫的惡耗,哭的死去活來,痛不欲生。在王員外等眾鄉親的勸解下,韋氏立誌要將孩子扶養成人,不使楊門絕後。但終因氣勞成疾,身體逐年違和,去歲已臥床不起。小石滾雖到處求方、挖藥、盡心護理,但起效不大。近幾日更是時有昏迷,行將無藥。前來看望的鄉親無不搖頭歎息。小石滾更是六神無主,慌慌不可終日。昨天他聽遊方郎中講;‘早春捕的黃河鯉魚熬湯,能使病人胃口大開,且鯉魚性熱,對風寒病多有補益’於是,五更天就拿上網兜、魚叉,頂著刺骨的寒風跑了十幾裏來到黃河岸上。沒想到碰到這件悲慘事。有心下河救人,無奈力不從心,隻好為母親捉魚去。
黃河從蒲州到芮城這一段河道,彎了個大彎,所以人們習慣稱這一地區謂‘河曲’稱山西謂‘河東’。風陵渡處於河灣的頂彎部。這一帶水流緩慢,河道寬、河叉多、水草、蘆葦長的密密麻麻有一人多高。夏日,是魚類和野鴨、水鳥的樂園。但這又是一段極危險的河道!古人雲:‘黃河無底,海無邊’。說海無邊,是指海的遼闊,一眼看不到邊而言;說黃河無底則不是指黃河水深不見底,而是指:‘黃河的灘滁、特別是靠近流水的泥沙地,都是由泥沙堆集而成。表麵看無變化,實際上水底的泥沙無時不在慢慢地移動,尤其是表麵受力時,更會迅速地下陷,把人或物吸進去。不過,對於從小就在這一帶摸魚、撈蝦、捉鳥、拾鴨蛋的小石滾來說卻是無任何危險的。眼下,他已在這荒無人煙的斷草、敗葦水塄上小心地轉了小半個時晨。突然,他手一揚,把魚叉紮了下去,隻聽嘩啦啦一陣水響,一條重約四斤多的金尾鯉魚被挑了上來。他滿意地吹了聲口哨,一邊把活蹦亂跳的鯉魚裝進網兜,一邊自言自語地說;“魚兒啊,不是我小石滾貪嘴要吃你,而是為了我娘的病,如果我娘的病好了,我去龍王廟求龍王,讓你下輩子能躍龍門’’。
正當小石滾準備回家時,水口邊傳來一聲沉悶的水響與啪啪啦啦的蘆葦折斷聲。經驗告訴他,這很可能是一條特大的魚兒順水遊進了河叉。忙高興地拿起魚叉,小心地撥開蘆葦,慢慢地向水口走去。天那!這是什麼?嚇得閉了一會眼的小石滾,又睜眼細看。原來由主河道衝下來一塊磨盤大的浮冰。一個身著灰衣、臉色慘白的光頭人,一條胳膊搭在冰上,整個身子壓斷了幾根蘆葦泡在水裏,一動也不動,看樣子已死去多時。小石滾心想:‘這人肯定是翻船後爬在冰上順水漂過來的,我今天沒能力救活人,把這個死人撈上來埋了,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於是,就用魚叉小心地掛住那人的衣服慢慢拉到溝邊,抓住那白的嚇人的冰手,用盡吃奶力氣才拖到地上。這才看清,那人身高不滿六尺,伍短身材,身穿灰色棉袍,腳上無靴,穿一雙打在褁腿裏的灰布襪子,從頭上的戒巴看,死者是個遇難的出家人。娘說過:“出家人四大皆空,做鬼也不會害人”。想到這裏,石滾子的膽子大了起來。一邊跳皮地念著:“阿彌托佛”,一邊半背半拖地把那人往大堤下運。路上休息了三次,終於到了堤根背風的地方。他一邊喘著氣,一邊拾了一堆幹草枯枝,哆嗦著打著火,熏烤被弄濕了的衣褲。大火烤幹了石滾的衣服,也使躺在火堆旁的出家人的棉袍冒起了熱氣。恢複了體力的小石滾犯了愁:咋辦那?死的是一般人,可以跑到渡口借把鐵鍬,把他埋入地下,再告訴看渡口的李大叔,日後有人來認屍,告知地點就完事了。偏偏是個出家人!記得娘說過:“出家人的遺體要火化才行,”幹脆,我費點事把他弄到村裏,求王員外做這件善事吧。有了主意馬上行動,用剖魚刀砍下樹枝,做個拖架,用死者的綁腿把他綁在拖架上,拉起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