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呼延讚下朝回府,低聲與與妻金頭馬氏詳細講了前敵潘、楊之事。末了洋洋得意地道:“任他老潘奸似鬼,喝了老呼洗腳水!我已奉旨赴三關拘押潘家父子來京受審。到時,三家對麵,看他還有啥屁可放!”馬氏長歎了一口氣用手指點著呼延讚的額頭道:“呼延讚啊呼延讚!為妻該如何說你呢!你真是個十片玲瓏心,九竅都能動的大活寶!不!應該說是掉進湯鍋裏的石頭球!!”呼延讚道:“夫人此話怎講,為夫不太明白!”馬氏看了乃夫一眼道:“你是心眼一竅不通!做事混蛋帶砸鍋!”呼延讚不由怒道:“你我夫妻多年,從未紅過臉,今日為何罵起為夫了?真是豈有此理!”馬氏道:“等我把話說完,你就知道自己是否是混蛋了。那潘仁美父子膽敢犯下如此滔天大罪,私下必與遼邦有了勾結,兵退三關乃是觀察朝廷的態度,朝廷如果相信他的奏章,處置楊家,不追究他的罪行,他不會走極端。朝廷如果拿他問罪,他就會殺欽差公開投遼。在這個時間你奉旨去三關拘拿潘家父子,必是去送老命無疑!這個後果隻怕萬歲與八千歲早已心知肚明。當今萬歲爺對潘妃十分寵愛,愛屋及烏,他還不想把老嶽父逼得走投無路,所以才派你這個老粗去三關。聖上的用心有二:如果你果然押回潘家父子,聖上會告訴潘妃,是呼延讚要與潘家為敵,他也沒有辦法;如果你押不回潘家父子或死在前敵,聖上可以對楊家講,是呼延讚辦事不力,並非是朝廷有意袒護皇親。這樣咱呼家就把潘、楊、兩家都得罪啦!成了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啦。這還在其次,最大的可能就是老爺你冤死在三關,那我們娘們就有得哭啦!”呼延讚恍然大悟,急道:“夫人的話確實有理!可如今該怎麼辦呢?馬氏道:“你馬上夜訪南清宮找八千歲,楊六郎是他妹夫,楊家的事他比誰都操心!讓他幫你想個萬全之策”。
八王趙德芳聞報呼延讚昏夜來訪,就知道這個老粗已明白,自己接的差事是個燙手的熱山芋,來找自己要主意。就對呼延讚道:“你馬上回府裝病!明天讓你的兒子呼延丕顯故意來南清宮告訴本宮,就說你在進京的路上受了風寒,夜裏發燒,昏迷不醒,其他事由本宮安排!”
趙德芳送走呼延讚,即令陳琳速去請王丞相秘密來南清宮議事。君臣禮畢,八王道:“本宮覺得呼延讚辦不了去三關的差事!為了社稷安危,請老丞相想個能把潘仁美父子安全弄進京的辦法?”王延齡道:“潘仁美現在是首鼠兩端,軟硬不吃,聖上又是態度曖昧,為今之計,隻有讓老朽的愛徒去辦這件事了、、、、、、”“什麼?你的徒弟?呼延丕顯?他才多大年齡?這不是把朝廷大事當兒戲嗎?虧你老能想得出!”“千歲呀!正因為人人認為是兒戲!聖上才有可能同意!潘家父子才不會起疑心哪!關於丕顯,你還不大了解。呼延讚有三個兒子,年齡都相差一歲,小名叫‘大虎、二虎、三虎’。四歲起就由馬氏教他們武功基礎,教背‘百家姓’學文化。兄弟三人,大虎是不用十天就全部倒背如流,二虎是十天背一章,老三則是三天背會一章、、、、、、。他們六歲請先生教課,大虎讀書一目十行且過目不忘,先生驚遇神童奇才,疑是七步能詩的曹丕轉世,故大虎的學名叫‘丕顯’,二的跟著叫‘丕明’,老三叫丕達。八歲時,先生自覺江郎才盡,辭館他就。呼延讚偶與老朽閑聊,請吾代為丕顯聘名師授課,吾不信丕顯之能,後觀丕顯平時習作文章,又與丕顯共話始信之。就大喜收其為徒,丕顯隔日赴吾府上學,已受教五年矣!丕顯年齡雖然不及十五歲,實則頭腦已超過成人多多矣!派他去三關,必能將潘家父子哄到京城!至於如何說得聖上同意,這就是你的事了!老朽隻能為千歲敲敲邊鼓、、、、、、”。
第二天不是大朝,趙德芳直接進內宮請見太宗。奏道:“今早,呼家長子呼延丕顯告知臣弟,呼延讚突然病倒,吾已叫太醫‘蘭半仙’看視,確實是受寒發燒,看來三關他是去不成了,叔王另派人吧!”太宗道:“如果楊延昭所奏的都是事實,去三關的人選還真不好找呢!你說是不是?”趙德芳道:“此事都是呼延讚沒當好監軍造成的,如果聖上實在找不出合適的人,就叫他的‘神童兒子’去頂缸!”“皇侄是說氣話吧?呼延丕顯才幾歲?能擔此重任?再說派一名孩子當欽差豈不是兒戲?”“如果皇叔認為是‘兒戲’那就說明我們是選對人了!”“皇叔你想,如果楊延昭告的都是事實,那麼,潘太師父子現在必定是首鼠兩端,慌慌不定。對朝廷的一舉一動都警惕萬分,他們如看出朝廷準備治罪,必然殺欽差公然投敵!如果派個‘兒戲般’欽差說不定還能成事呢!至於呼延丕顯能力如何,叔王可以派內侍去王延齡家把他師徒一起傳來,當麵禦考。”宋太宗暗想:若不采納德芳的意見,他必定認為我偏向嶽父,如果逼得他與楊延昭合夥與我為敵,也是個大麻煩,幹脆都依著他,走一步說一步吧!想到此就哈哈一笑道:“就依皇侄主見,來人!傳王延齡、呼延丕顯進宮!”
呼延丕顯正在王丞相府中上學,聽說聖上傳見即隨王丞相進宮。等王丞相禮畢,即跪下大禮參拜道:“鐵鞭王長子,草民呼延丕顯拜見吾皇萬歲!願萬歲!萬歲!萬萬歲!”太宗見此子麵如冠玉、聲似鸚鵡,跪在那裏逗人喜歡,就微笑著問道:“丕顯哪,多大啦,知道朕傳你為了何事?平身回話吧,別跪壞了乖乖的嫩骨頭”“謝萬歲!”丕顯站起道:“回爺的話!小子已虛渡一十四春,萬歲爺傳小子有何訓教,請你老明示!”太宗道:“你父因病不能去三關出差,八王保舉你去,朕想聽聽小愛卿對此事的看法!”呼延丕顯道:“回爺的話,三關之事,關乎當朝太師、三關大帥、潘大人與天波楊府、代州大帥、楊大人之間的軍情互告之事,當然,吾父也涉及其中。此事處理不當,輕則傷及朝廷弘股大臣,重則危及萬歲的江山社稷!吾父乃當事人之一,派他前去很可能會引起潘太師異想,如走極端,後果堪慮!吾父因病誤差,說不定乃是好事!如果萬歲派小子替父去三關,小子決不會誤事!”“是嗎?說說理由與朕聽!”太宗微一笑問。呼延丕顯伸出三個手指道:“理由有三;一、小子雖年幼,已苦讀孔孟史書、研討諸子百家十寒暑矣!雖無管、鮑之才,孔明之能,亦不比那些俗官庸吏差,幹旋此事料不辱命。二、小子年幼為欽差,且善察言觀色,絕不會引起潘太師懷疑、動怒、乃至走極端,講清利害、善言相勸,彼豈有不奉旨之理?三、古人雲‘父債子還,父誌子繼’丕顯代父下三關,豈不免了吾父‘誤旨’之罰?萬歲以為然否?”太宗聽呼延丕顯所奏,心中驚喜萬分,心想,不料呼延家出了如此天才後代,將來必是朝中幹才。不過,朕派個少年代天巡狩,百官必然有說詞就道:“皇侄啊!朕派此黃口孺子做欽差,無人擔保百官不參嗎?”八王看了王丞相一眼道:“侄臣願為呼延丕顯做保!”王丞相也道:“老臣亦願做保!”太宗心想,此事與你妹夫有關,隻要你不說三道四,再小一點的欽差我也派!想到此,拿起狼毫重新寫了一道聖旨交與丕顯。丕顯收旨入袖又奏道:“萬歲還得再寫一道聖旨,意思是派我到三關勞軍,這樣就不引人懷疑啦!”太宗想,一不做,二不休,隨你鬧去吧!就又寫一道聖旨,還寫了禮單,交給丕顯道:“沒事了吧?”丕顯道:“萬歲!自古有派個草民百姓做欽差的嗎?”八王道:“對!對!叔王還真的給丕顯封個像樣的官職!”太宗道:“小小孩童封個什麼官?‘四品黃堂’怎樣?”八王道:“小了點!”,“翰林學士?”八王、丕顯沒吭聲。太宗急道:“做一次欽差難道就得封個王位?是不是有點離譜!”丕顯道:“潘太師是二品大員,官位小的欽差他聽嗎?再說去三關是九死一生,辦好啦!有功社稷,封王也不算虧。辦不好就死在那啦,我也沒個兒子繼承,還不是給沒封一樣!有什麼舍不得!”一句話把太宗、八王說的哈哈大笑。太宗道:“言之有理!朕就封你個‘靠山王’吧!”丕顯不知想什麼,仍無動於衷。八千歲急得大聲道:“丕顯怎不謝恩!還能封你個雙王?真是、、、、、”呼延丕顯忙跪倒高呼:“臣呼延丕顯謝主隆恩!”八千歲一看傻臉了,真是八十老娘倒繃孩兒,讓他給繞進去啦!忙道:“丕顯,別開玩笑!我說的不算!”王延齡這時也明白過來,跪下道:“萬歲、千歲金口玉言,老臣代徒兒謝封!”趙德芳臉上掛不住了,隻得對太宗道:“叔王,這樣吧,我封的那個、、、將來奉祿由南清宮出。就算封個雙王吧!”太宗不悅道:“啥也別講了!朕再封個‘敬山王’罷了,不過朕有言在先,丕顯完差,雙王封定,以後隨朝伴駕。差事辦砸,一切免談!”呼延丕顯又道:“為了保密請萬歲不要將此事告知娘娘。明天早朝,當眾封官、下旨”太宗全部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