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回 將軍歎太平(1 / 3)

上回書說到大奸佞王欽若被行刑,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平定幽州後,楊延昭在肖太後的密檔文版中找到大量證據,被俘丞相張華也證實,王欽若原是北遼國文武狀元耶律黑,奉旨打入宋朝廷做內奸。與八王商議此事,八千歲道:“此賊是遼邦奸細已鐵證如山,無慮聖上不信!所慮者恐其知機逃走爾!”楊延昭道:“可令楊金豆持你銀牌進京密令呼延丕顯暗地監視、相機捉拿!令楊金瓜、穆瓜各持吾大帥令通知天井關、澶淵關守軍見王即拿!量他也插翅難逃!”

卻說王欽若得知幽州陷落,料到末日來臨,攜家出逃難掩人耳目,竟狠心拋棄家小,坐官轎偽稱到北關‘三官廟’上香,隻身扮遊方道士從後門逃出京城,去黃河渡口顧船,欲順水路逃走。呼延丕顯聽家將報老賊入廟一個時辰未出,親自入廟查看,知老賊已金蟬脫殼,急帶兩個兄弟及家將飛騎追趕。在朱仙鎮外將其圍住,王欽若竟解下暗藏的九節鞭拒捕,呼氏三兄弟圍戰多時,將其拿獲,帶回京城押在呼府等八王回京時處理。廟祝不知何故,向有司報案‘王大人不知何故在廟內掛冠潛形’了之。

趙德芳進京後,向真宗奏報了王的作奸證據,真宗龍顏大怒道:“朕正不解他為何掛冠而去!如今此賊已見機逃走,豈不便宜了他!”八王道笑道:“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臣已下令將其密擒於朱仙鎮外矣!”真宗大喜道:“如此誤國大奸,當何刑處置?”八王恨恨地道:“慶功宴上,淩遲老賊!樂功臣、嚇使節、警百官!一箭三雕豈不美哉!”。【注,古代對朝中罪大惡極、殺頭不足以泄公憤的佞臣,有三種特別殘酷的刑罰。對於已死去的人,用‘掘墓鞭屍’——就是把死人的屍骨挖出來,當眾鞭打粉碎成粉末,撒揚溝豁,使他魂飛魄散永遠不得超生;對活著的人輕則用‘五馬分屍’——就是把犯人的頭與四肢分別拴在五匹烈馬拖的繩子上,騎在馬上的劊子手一齊驅馬向五個方向扯,把犯人的身體活活拉裂成五份。對犯人用極刑,則是‘淩遲’——就是把犯人綁在樁上,一刀一片慢慢割肉,說是千刀萬剮實際上規定是三百六十五刀。在行刑時,劊子手為了在犯人死前完成刀數,都是一刀隻割下一小片肉,隻到快割夠刀數時,才對犯人開膛剔骨,這時犯人已經死去。如果儈子手沒有完成三百刀,犯人已經死去,他是要受懲罰的,因為執行時監刑官在傍邊數著數呢。】真宗道:“正合朕意!”於是乎,作奸近二十年的王欽若被千刀萬剮,受盡痛苦而死。行刑中,焦讚竟索取兩片心頭肉,沾醋生食,嚼得吱吱有聲,且大呼:“解恨!”席中觀者,無不棘然!從來未見過這種情景的耶律玉鏡不由一陣惡心,悄然嘔吐不已。

慶功宴後,宋真宗詔令遼國二太子耶律正緒上殿,當眾責之道:“爾先人與大宋國為敵達數世之久!已遭天譴!按理爾等亦應‘斬草除根’以絕後患!朕本著聖人‘興滅國,繼絕世’之仁道赦爾等一死,封爾為‘安王’。帶同臣下回幽州,管理燕、趙一帶百姓,安居樂業。每年將該地賦稅解交朝廷一半即可。”耶律正緒等千恩萬謝而去。孰料十八年後又反大宋,拖累年過半百的穆桂英掛帥平叛,這是後話。

古人雲:“太平本是將軍定,不容將軍見太平!”此語出自何人之口,暫不考究,然筆者認為此語大有哲理!縱觀曆史史實,各朝曆代,都有不少橫空出世的忠臣、良將。他們在起事之初,或是風雲際會之時,身份不管是主動參與的族人、屬下、盟兄弟;或是被訪請而感恩追隨的山野隱士;或是感德而降的帥才、悍將;欣然追隨某一朝代的開國之君,憑著自身的藝業,為其出生入死打天下。他們或因江湖義氣,或因感恩報德,或因複仇的火焰,或因某種信仰,或因一己之私、為升官發財,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在你死我活的沙場上,在九死一生的拚搏中,在重傷、大病、且缺醫少藥的條件下都能奇跡般地活下來。然而,一到天下太平、功成名就該享樂的時候,卻很少有人能夠如願安享奮鬥得來的成果!不是犯‘罪’被殺,就是因‘病’辭世。當年漢劉邦‘末央宮’誅韓信;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朱元璋‘火焚慶功樓’、、、、、、都是血淋淋的史實。像諸葛亮鞠躬盡瘁壽終正寢;劉伯溫功成名就後飄然離去,這是特例!所以,曆朝功勳到老能夠削職為民、解甲歸田恐怕是最好的結局了!當然,這不是絕對現象,也有特殊例外,像唐太宗李世民坐天下後仍用昔日打江山時的部屬‘魏百策、程咬金等繼續輔佐朝政、共享太平,創建‘貞觀盛世’就是特例。這種現象令後人歎惜不已!原因何在?史學家們心知肚明,卻不敢落正史記載。作為閑著無事,胡編民間傳奇,以娛晚年的敝人,更不敢妄言曆史是非,落人笑柄。就此打住,書歸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