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十多年後,年逾古稀的楊宗英因夫人李苗鳳的去世,心中久久不能釋然,整日在大功坊深居簡出。一天,老管家‘楊金瓜’道:“老爺,現在春暖花開,汴京城外遊人如蟻,今日風和日麗,老奴陪老爺出去走走如何?”楊宗英道:“也好!你帶上魚杆、魚餌,我們去汴河灣垂釣吧!”
開春的魚兒,經過冬眠,須大量進食,特別是準備產卵的魚兒,見了什麼東西都狼吞虎咽,十分易釣。不到一個時辰,主仆二人已經釣上八尾紅尾鯉魚。這時,楊宗英的‘浮漂’連動數次,狀似有魚咬餌,哪知,連提兩次都是空鉤。甚覺奇怪,又掛上大魚餌沉鉤入水,支起釣魚杆,起身隱入樹後小解。回來時水麵浮漂已經深沉水下不見了,急拉釣絲感覺甚重,慢慢提出水,哇!原來釣上一隻五斤重的大甲魚。主仆正在興高采烈地摘鉤,忽聽有人道:“老家夥!賞你十個銅錢,把甲魚賣給我家少爺補身子好啦!”楊金瓜抬頭看時,身邊不知何時站了兩位家奴裝束的彪形大漢,不遠處還有七八個同夥圍著一位公子哥。按時價,這隻十年以上的老甲魚能賣三百銅錢,如遇到急用的,能賣五百銅錢。楊金瓜聽其聲、觀其行,知道是遇上那家大臣的花花公子,仗勢欺人,為了免生閑氣,就客氣地道:“我們釣魚是為了自家用,不賣的!諸位欲用甲魚請到魚市買吧!”那人把眼一瞪道:“老不死的!給臉不要臉是不是?給我把魚簍一塊拿走!”邊說邊扔下十枚銅錢,另一人伸手就拿魚簍。楊宗英看此人出言不遜,行為蠻橫,隨手叼住拿魚簍的手,用力一抖,將那人甩了出去。站起身道:“你們是誰家的奴才?如此可惡!還不與我滾!”那人大怒道:“大膽老混蛋!龐國舅的親隨你也敢打,真他媽的是老壽星吃毒藥——活的不耐煩啦!來人呀!給我打!”,樹下的公子在眾家奴圍過來行凶的同時,惡狠狠地道:“把那老東西扔進河裏喂魚!”要說楊家主仆都是武藝高強之人,對付這幾個不成器的奴才,該是小菜一碟。可惜已到壯士暮年,人似強弩之末,怎抵住九個如狼似虎的年輕打手。結果是楊金瓜被打翻在地,咳血不止,楊宗英被扔進春寒冰涼的河裏掙紮、、、、、、。那公子哈哈一笑,帶眾家奴拿起魚簍揚長而去。
圍觀的遊人,將混身打哆嗦的楊宗英拉上岸,正要問家住那裏,遠處二位騎馬的少年趕到。他們是楊家生的兒子楊孝祖、楊家育的孩子楊孝宗,是來接楊宗英回府的。下馬忙問是怎麼回事,一位老者道:“行凶的是龐太師的三公子龐鈺,領頭的打手叫龐環、、、、、、。”楊孝祖一聽,氣衝鬥牛,道:“孝宗你把二位老爺子送回府,我去打死那群王八蛋!”楊宗英忙道:“先、、、救人、、、要緊!賬回頭再、、、、算、、、、、、”。楊孝祖問明圍觀者的姓名,將楊宗英扶上馬,楊孝宗背起楊金瓜急急回府。未走進大功坊‘楊金瓜’已經斷氣,楊宗英也發起燒來。穆桂英邊請郎中為楊宗英看病,邊派楊孝祖速請‘楊宗勉’回府議事。楊宗勉問明事情經過,找圍觀者寫了證詞,連夜寫了本章,準備天明上朝告禦狀。那知,不到五更頭,楊宗英亦吐血而亡、、、、、、。
卻說宋仁宗看了‘楊宗勉’的訴狀及目擊者的證詞,心中甚是為難。暗暗埋怨老嶽父家教不嚴,三國舅太過猖狂。可是麵對已是內閣大臣的楊宗勉,及文武百官,又不能不表態,就假做生氣的把訴狀往龐吉的臉上一摔,道:“看看你的家奴都幹了什麼好事!”龐吉戰戰兢兢看過狀紙,伏地道:“此事老臣一概不知,然,管家不嚴,亦是有罪!臣願受聖上處罰!”仁宗道:“無辜打死朝廷致仕功臣,此事非同小可!顏查散,速去查明事情原委,報朕處置!”。宋仁宗為什麼要令禮部尚書顏查散來查辦此事呢?因為,該管此事的龍圖閣大學士,兼開封府知府‘包丞’與龐吉數來不合;刑部尚書文彥博是楊家的女婿,(楊延朗的女兒‘楊金鐲’的丈夫)大理寺正卿是禦前行走‘楊宗勉’兼任,全得回避,都不適宜問理此案。
第二天,顏查散奏道:“臣已查明,事因龐府家奴龐環等強買甲魚引起,直接凶手是龐環、龐銳等九名家丁,三國舅龐鈺在場,但沒有親自動手。”仁宗想了想道:“龐環、龐銳由禦林軍押到大功坊府門前淩遲祭靈;其餘七名奴才由開封府杖脊四十棍流放沙門島。龐吉管家不嚴,罪當重處,念在朝有年,從輕發落,除當麵向楊愛卿賠罪外,罰官俸二年交與楊府治喪;龐鈺坐視家奴行凶,罪不可赦!免去國舅稱號,披麻戴孝為楊宗英老愛卿送葬,而後,閉門思過三年。戶部撥庫銀萬兩、白絹百匹送楊府治喪;賜楊文遠喪假三個月,欽此!”楊宗勉欲再奏時仁宗已退朝,隻得悻悻回府。
俗話講,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楊宗勉回到府中,覺得氣氛不對,問時得知,黃瓊女老夫人亦去世。原來,年已近百歲的黃夫人,連續兩日不見楊宗英前來問安,心中生疑,逼問丫鬟得知惡耗,一口痰上不來,撒手歸西。楊宗勉正在勸母親穆桂英節哀,楊孝祖來報:“雲南三老爺全家已到府門!”楊宗勉忙令大開府門,親迎三哥、三嫂進府。原來,楊宗蘭在父親楊延順善終後,守孝三年,遵父遺囑回火塘砦祖墳為楊延順建衣冠塚。【注,按照五毒門規,門主死後必須葬在雲霧山,楊延順擔心自己死後不歸祖墳會在陰間受先人責罰,就交代楊宗蘭一定要在火塘砦祖瑩地為自己及蘭孔雀建墳。另注,古時棺材中沒有屍體,隻有衣服,遺物的墳墓叫‘衣冠塚’。】即將門中事交與大堂主招呼,自己帶全家北上,沒想到趕上為二哥送喪,一見宗勉兄弟相抱,痛哭多時。商定等楊文遠回來再議如何出喪。過了三天,楊文遠趕回,叔侄商定:請相國寺僧侶起‘梁王經’四十九日,功德圓滿即發新喪,並建衣冠塚。
有話即長,無話即短。楊文遠與兩位叔叔去火塘寨祖墳葬過亡人返京,在大功坊客廳擺家宴,小賀全家團聚,也算為三叔接風,亦算掃一下喪氣。這次楊家除‘楊文廣’一家未參加外,全部到齊。是楊家規模最大的一次聚餐。計有:穆桂英、楊金鐲、文彥博、楊宗蘭、妻子朗玉珠、王瑛、楊宗勉、妻子王青梅、呂麗珠、齊黃麗、莫飛燕、賀香菱、楊文遠、妻子梁燕、楊金花、丈夫王標、老家將楊金豆、妻子肖月英、楊金瓜的妻子楊排鳳、楊家生、妻子黃繼娟、楊家育、妻子黃繼粉、楊宗蘭的長子楊文貴、女兒楊金玲、楊宗勉的長子楊文賢、次子楊文仁、長女楊金蕊、次女楊金枝、三女楊金葉、四女楊金蕾、楊金鐲的兒子文書賢、楊金花的兒子王進、楊文遠的兒子楊凱、女兒楊婉、楊家生的兒子楊孝祖、楊家育的兒子楊孝宗。穆桂英看著滿堂子侄、兒孫,外甥、外女,數十日憂慮的臉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興致勃勃地對孩子們講述老楊家英勇悲壯的家史。勉勵後代要發揚祖風、光大門楣。席間,楊宗蘭問楊宗勉道:“老四啊!此事難道就這樣罷了不成?”楊宗勉歎口氣道:“不罷又能如何?當年龐吉請妖道作法害文遠這麼大的事,聖上還不是留中不發?朝廷用人之際尚是如此,如今太平年間,仁宗會為了安撫暫時還用不著的武將,去得罪老嶽父!”楊宗蘭道:“要依哥年輕時的脾氣,非得去那個王八窩裏放幾樣毒蟲,讓龐家人人心驚肉跳、天天出喪不可!”楊文遠道:“三叔淨說氣話哩!如今的汴京可不是戰亂時的沙場,也不是山高皇帝遠的邊荒地,死個人與死個螞蟻差不多!現在京城死個名人,可是了不得的大事,算了吧!咱爺們不說這令人生氣的話頭,來來!我敬二老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