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盛庸已經是名聲大振,東昌決戰成就的是盛庸的名將之名。但是在盛庸本人看來,這個名頭並沒有那麼重要。
他不是李景隆,根本就不需要天下人的認同什麼的。他之所以想擊敗朱棣,完全隻是為了自己身為一名軍人的榮譽與自己一生的夢想。
他擊敗了朱棣,擊敗了這個時代最強的將領。對於他來說,沒有什麼比擊敗自己曾經無法戰勝的敵人更加讓他感到興奮了!
不過,盛庸明白,自己能夠在東昌擊敗朱棣,完全是因為後者輕敵冒進的緣故。而且,即使是作為敵人,他也不得不承認朱棣的軍事能力的確是在自己之上。那樣的絕地他居然都能夠逃生,這其中固然有他的部將拚死營救,但是,這也是要朱棣有著非凡的禦下能力才是。
盛庸自問如果自己處於那等絕地,恐怕南軍的將領能夠拚命營救自己的人,不會有幾人的!
然而,遠在京城的皇帝卻是根本就不了解他的這個叔叔。
新年剛剛過去,這位皇帝陛下便已經下了聖旨,要自己盡快北伐,抓緊將朱棣徹底擊敗。
但是,麵對這一道聖旨,盛庸卻隻能苦笑。擊敗朱棣,雖然自己已經做了一次。但是這依舊是一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得事情。
要知道,如果是正麵對決的話,朝廷之中恐怕根本就找不到能夠與朱棣匹敵的人。即使是平安,也隻是一人之勇而已。
他自認為自己絕對不可能在正麵抗衡中擊敗朱棣,而朱允炆下的聖旨卻擺明了要他主動出擊去找朱棣的麻煩。
盛庸深知朱棣的厲害,他也知道自己的長處在於防守反擊,而不是正麵進攻。如果貿然動兵的話,恐怕會被朱棣抓住機會。到時候不要說能不能擊敗朱棣,恐怕到時候自己能不能活著跑回來都是一個問題。
想到這裏,盛庸不禁一聲苦笑。皇帝遠在南京,根本就不知戰場的凶險,一個不慎,就是全軍覆沒的危險。不過,這位皇帝還不是不近人情的,至少讓自己安安穩穩地過了個年
一想到這裏,盛庸就對李景隆恨得牙癢癢。那個笨蛋,前前後後地給朝廷搭進去了幾十萬大軍。如果自己現在也能夠帶六十萬大軍北伐,他根本就不需要像現在這樣有如此多的顧慮。
然而,盛庸也就隻能想想了。經過了鄭村壩和白溝河兩場大戰,南京朝廷根本就不可能再拿出那麼多大軍。所以即使盛庸有通天徹底的本領,在麵對自己麾下軍隊兵源不足,也隻能無奈的歎氣。
現在這樣的情況,朱棣不主動來犯,自己能夠固守拒敵,已經是最好的情況了。盛庸想也不用想,就知道主動出擊必然會陷入被動。
隻是,盛庸不明白,為什麼李景隆那樣的人居然還能夠活在世上,他那樣的家夥,皇帝就算是砍死他一萬次也不為過。但是,皇帝似乎又是善心大發,不忍心處死李景隆。
盛庸歎了口氣,說起來李景隆也是他曾經的上司,既然自己的“大老板”都願意留他一命,那麼自己也不好說什麼,尤其是自己領兵在外,萬一一句話說錯了,那可就是殺身之禍!
盛庸伸手拿過聖旨,看著朱允炆的意思。他無奈的歎了口氣,雖然他並不想在這個時候招惹朱棣,但是,皇命不可違,即使是不願意,他也隻能捏著鼻子認了。
……
就在盛庸萬般無奈中準備出兵北伐的時候,朱棣可是沒有給他思慮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