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文化的論說(2)(1 / 3)

關於這樣的兩個表征係統,霍爾總結說:“第一個係統使我們能賦予世界以意義。第二個係統依靠的是我們的概念圖與一係列符號之間建構一係列相似性,這些符號被安排和組織到代表或表征那些概念的各種語言中。”表征就是將事物、概念和符號聯係在一起的過程。

三、文化人類學

威廉·A.哈維蘭給文化的定義是:文化由抽象的價值、信念和世界觀構成。價值、信念、世界觀是人們行為的理由,而且反映在人們的行為之中。社會成員共享這些東西,當人們遵照它們行動時,它們形成其他社會成員可以理解的行為。

我們關於文化的認識自然是通過人們“遵照它們行動時”,或者針對行動的結果獲得的。人類社會有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文化人類學“是對常識進行研究”的科學。因為人類學理論關注的“正是文化形式和社會規則這兩個密切相關的問題”。人類學術語中“文化”是指整個人類環境中由人所創造的那些方麵,即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觀念、信仰、價值、行為方式、思考方式等“民俗”的描述。在社會實踐方麵,人類學對諸如政治、經濟、親屬製度、宗教、審美觀念等社會領域進行研究。這其中也包括了各種關係譜係等。

“文化大致通過語言習得,而不是生物遺傳,文化的各個部分作為一體化的整體起作用。”因此,人類的所有行動都不是自然行動,人類的行動是一種“自我”——格式化的行動。一種文化是指某個人類群體獨特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不是自然而然,是一個群體的曆史延續。因此,“人類學有關‘文化’的概念與自我建構的民族認同具有曆史的相似處”。

文化是延續和正在進行的表征係統。它通過我們的頭腦描繪或摹狀搭建一個與某物相似的物,通過它認識某物。例如,照相、作畫、語言描述等;它具有被整個群體共享的傾向,或是在一定時期中為群體的特定部分所共享。例如,民族自豪感。作為生存式樣的係統強調文化不僅有內容,而且有結構。

由於人類關係的複雜性,即使一些簡單的事情,也會裹上文化模式的外衣。例如,一日三餐與餓了就吃。其中一日三餐是通過人們對於飲食與健康關係的多次實踐被確認下來的,同樣,非一日三餐被看做是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了。與一日三餐有關係的是白晝與黑夜的永無止境的交替,是人們根據這個規律製定的作息時間要求的。而餓了就吃,會被視為不健康的飲食,健康飲食又與文明程度發生關係。所以說“每一事件都是另一事件之子,因此,我們任何時候也不要忘記這一親族關係”。

“真實”與具體的問題——當代人類學的最大進展是認識到在這個人的世界中,除了人工製品、書籍、單個個人等具體直接觀察、證實的物質體之外,還有更多的東西也是真實的。這些東西在文化的範疇中,那就是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複合體”。從這個意義講,文化也是真實的,隻是存在方式和實物有所不同。

因此,文化與可以觀察的行為區分開以後,關於文化的定義更傾向於指稱構成行為的抽象的價值、理念、世界觀。文化的功能是可以被人們用來解釋現實行為、經驗,同時也構成人們的行為。文化雖然不是現實的行為本身,但是,文化卻反映在這些行為之中。

強調文化的共享性是文化人類學與人文主義文化的主要區別之一。文化人類學認為“文化是人類一套共享的理想、價值和行為準則”。有了這個共同的準則,在一個社會群體中,個人與個人彼此之間能夠互相理解,認可生活的意義,分享共同的文化,使人們能夠預見他者在特定的環境中會采取什麼樣的行為或者做出何種反應。文化的共享性還強調了文化差異。在一件事情上,人們不可能具有同樣的文化立場,即使在同一的文化中,也有某些導致變量的因素,例如,一個社會中起碼有男女角色的區別。每一種文化都告訴人們差異的存在和如何彼此適應差異,同時與整體世界相適應。

四、人文主義與文化

“人文主義一詞一百多年來一直與文藝複興運動及它的古典研究相關,但在近年,它成為哲學和曆史很多困惑的根源。今天,幾乎任何關涉人的價值的論述都被稱作人文主義的。”人文主義是一種哲學理論和一種世界觀。

人文主義以人,尤其是個人的興趣、價值觀和尊嚴作為出發點。對人文主義來說,人與人之間的容忍、無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最重要的原則。現代的人文主義開始於啟蒙運動,在啟蒙運動中人文主義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來回答道德問題的答案。在啟蒙運動的人文主義中,超自然的解釋一般被忽略,人們將這種人文主義也稱為“世俗人文主義”。在各個主要的宗教中也有人文主義,在這裏,一般人文主義與該宗教的信仰和傳統相結合。也有的人文主義運動認為,人有參加儀式和規則的需要,並組織一定的團體來滿足人的這種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