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姚明對美國、對美國華人在美國的影響,有很多華人說姚明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姚明在跨文化傳播過程有兩個最大的貢獻:第一是改變美國人對中國人勝任工作的固定印象,因為“中國人在主流社會中不是做Engineer(工程師)就是Programer(軟件程序員)的,從事這兩個行業最多,是主流的,也是最需要的。但最基層的工作也是很可憐的,這兩方麵比不上印度人,人家是英語母語,中國人悶在那裏,從來不出去跟別人主動交談,我講的是80%以上的人做了很好的工作,沒辦法上個台階,做這些管理的人很難升遷,可是姚明來到之後,大家看得到,因為大家出去看球,第二天回去就有話題了,這是非常大的影響”。第二是他把中國人帶進一個與美國人交流的世界。
“喜歡體育的曉得,可能一個小國家出來的運動員不太可能有大的影響,可是姚明背後兩個大國家,一個是中國,一個是美國。兩邊的人口加起來,姚明在中國曆史上肯定要占一個重要位子的。”
2009年5月5日NBA西部半決賽,在斯台普斯中心進行的一場比賽中,休斯頓火箭客場爆冷以100:92擊敗洛杉磯湖人並以總比分1:0領先。姚明此役出場40分23秒,他17投9中,罰球10罰全中,得到28分和10個籃板,尤其是姚明帶傷重返賽場,全場觀眾為他鼓掌。休斯頓當地電台進行了點評:姚明的表現相當突出,甚至第四節他一度被科比撞傷右腿膝蓋,但姚明仍舊堅持到了最後。對此現場解說員說道:“姚明的28分和10個籃板,以及在第四節所表現出的鬥誌證明了他絕對配得上火箭核心的稱號。整場比賽,姚明在攻防兩端都有相當不錯的表現。還有就是第四節,姚明因為右腿膝蓋被撞傷所以倒在地板上顯得很痛苦。不過最後姚明還是回來了,因為他知道火箭需要他。我想說的是姚明在籃下的表現是具有統治力的,更重要的是他此役10罰全中。由此可見,打破季後賽首輪魔咒讓姚明真正放開了。”
二、跨文化傳播與文化身份
關於文化身份的解釋第一章已經有過論述,進入跨文化傳播過程的不論是個人還是群體都有一定的文化身份。他(她)們因為曆史、地理、世界觀、生活方式的相同形成某些共同性,有別於其他群體的民族特征、地理、風俗、組織、社區、體能等。一旦這種文化身份明晰起來,“這種共同性協助、強化一種文化傳播體係”。所有“被創造的文化都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社會、心理和環境因素,以及機構、曆史和語境”。
1.回答“我是誰“?
文化身份首先是為了確認自己的文化歸屬,即我們是誰。依賴我們的文化身份構成要素並提供答案。在通常情況下,這樣的確認順理成章地發生了。從我們與家庭的關係考察,家庭是我們的誕生地,這個誕生地在我們到來之前已經存在,為我們的出生準備好了文化搖籃。因為“家庭在所有人類機構中屬於最古老、最基本的一種”。
家庭告訴我們在家庭機構中“我是誰?”知道了“我”是這個家庭的成員,也知道了另外不同的家庭。在家庭裏我們學會怎樣看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對自己有了社會期待。家庭為我們進入新的世界做好準備,把一個生物機體培養成一個文化人。家庭是成就“我”的啟蒙老師,“家庭傳授的一些最基本的態度、價值觀以及行為方式。其中包括自信、責任、服從、支配、社會技能、侵犯、效忠、性別角色、年齡角色等等”。
2.“我”的多重身份確認
當我們帶著從家庭裏獲得的各種知識進入社會後,我們從社會中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找到自己的位置,取得人們的認可。一個個體進入社會以後,他的關係開始複雜起來,表現在文化身份的可變性和多樣性上。例如,當有人問我公民身份、祖籍何處?又問我做什麼工作?如何回答以上三個問題,通常的答案是:我是中國人;從祖籍講是山東人;做教師工作,同時還有女性身份。細分的話我的文化身份本身包含了多種聲音。
多種身份在不同的語境中被強調的程度不同。在我要去外國使館辦理簽證手續時,我的中國公民身份被強調;當我參加學術研討會議時,強調我的教師身份;在參加孩子的家長會時,我是學生家長。
3.“我”的文化歸屬
文化身份是通過公開表示和歸屬過程被確認的。公開表示是社會交往的需要,在交往中獲得認可、接納、肯定、幫助。“在某種意義上講,公開表示就是個體把自己看做是這一群體或這些群體中的成員並向他人表示‘這就是我’。”歸屬是群體成員或個體意識到的被別人說成的“身份”,例如,原來在農村耕作的人到城市打工,被城市生活的人說成“農民工”一樣。有一個故事講出這個過程:一位農民工在城市打工,他想去遊樂場玩,因為衣服不整潔,被阻止在門外。後來他換了一身衣服(城裏人的裝扮)去遊樂場,這天遊樂場為農民工免費服務,他又因為衣著不像農民工被拒之門外。偏見中有“以貌取人”現象,在這個故事中,衣著就是被別人用來賦予個人身份的標誌。所以身份是被類型化以後傳播給個人或群體成員,供他們“認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