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姨娘意料不到,她兒子當了官,得了皇帝青眼,她卻仍要這般忍辱負重。
淚水在眼眶裏打個轉,王姨娘沒有選擇,老老實實地給薑老太君布菜,不敢使幺蛾子,偏偏貴婦們用膳講究個輕嚼慢咽,王姨娘多年沒立過規矩,站得腿肚子打顫兒。
用完膳,王姨娘又餓著肚子伺候奉茶,直到前院裏的男人們商議定祭祀祖宗、供奉聖旨的日期,宗婦們才陸陸續續地告辭,而這時候王姨娘快餓暈累暈了,回到淩煙閣就委屈地大哭一場,對薑老太君和薑明月又添了一層恨意,晚上便添油加醋地告訴涼國公。
涼國公濃眉一蹙,憐愛地給她揉腿,卻是第一次沒在她的挑撥離間中發怒,而是疲憊道:“靈兒,你以後莫當眾提我了,你可知道,今兒我送族老們離開時,那些嬸娘們、老太太們看我的眼神都不對勁,嘲諷我管不好內院,納了個成日家把男人掛在嘴邊上的小妾,還話裏話外挖苦你多嘴多舌。靈兒,那些都是長輩,我也很為難啊!”
這話就差點著王姨娘的鼻子罵她沒男人活不了,不知廉恥了。
饒是涼國公寵愛王姨娘到骨子裏,也不得不承認,他今兒的確惱羞成怒,偏偏不敢反駁長輩們一句,若他敢,那群長舌婦準會給他扣個不敬長輩的大帽子,不把他罵個狗血淋頭不罷休,真真憋屈死個人。
因此他的話雖無波無瀾,但其中的責備意味不言自明。
王姨娘臉色一白,萬萬沒想到她犯了眾怒,不過是些口角,偏偏她們小題大做地到涼國公麵前告黑狀,她們怎麼不敢承認是嫉妒心作祟?
她卻不想想,一堆太太在席,她一個小妾沒座位才是正常的,而薑老太君給她立規矩實際上是在給她解圍,而她卻把人往壞處想,認為薑明月和薑老太君在為難她,由此挑撥人家父女、母子的關係。真正小題大做、告黑狀的人非王姨娘莫屬。
王姨娘要是有眼色,就不該往壽安堂湊,壽安堂是國公老夫人的象征,壓根沒有小妾的立足之地。
王姨娘很識時務,做小伏低,溫順地說道:“國公爺,是妾身小心眼兒了,您甭跟妾身計較……”說著說著,忍不住嫵媚地飛他一眼,愛嬌發嗲道:“說來還是您平常太嬌慣妾身了,妾身才會口無遮攔,心裏想什麼就說什麼,她們看妾身這般幸福,自然是眼紅了。”
涼國公捏捏她鼻子,展開笑顏:“以後你少往太太堆裏湊,她們自然抓不住你的話柄。靈兒,有我寵你就夠了,莫管旁人怎麼說三道四,也莫管她們怎麼看你。”
這是當年王姨娘哭著求著留在涼國公身邊時說的話,說隻要能待在心愛的人身邊,旁人怎麼說怎麼看是她們的事,她隻要和男人、孩子把日子過好就行了。
王姨娘憶起往昔也有些唏噓,她那時候太天真,不知道世俗的唾沫能淹死她的兒子,不知道世俗的眼光讓她女兒找不到好夫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