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花鼓戲傳承價值及發展(1 / 1)

(一)花鼓戲傳承價值

花鼓戲,以其曲調豐富多樣、地方特色鮮明、生活氣息濃厚而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成為流行的地方小戲。由於各地的社會生活、風俗、地理環境、語調音係、聲腔特色各有差異,再加上其他地方劇種所施加的影響不同,因此,在全國各地形成具有不同特點的地方花鼓戲的藝術種類,對地方戲曲的發展和區域文化特色的豐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價值。

縱觀文學藝術發展史,任何一種文藝形式都必然經曆發生、發展、繁榮和趨於衰落的曆史過程。像全國其他地方戲曲一樣,湖南花鼓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商潮的衝擊;影視、舞廳、卡拉OK及種類繁多的體育比賽的衝擊,使花鼓戲在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再占據強勢地位。但是,它仍然具有相當的群眾基礎,是觀眾喜愛的節目之一。節假日,一些中老年戲曲愛好者自發地聚集在公園一隅,或湘江之濱,或城市的其他休閑地帶,切磋和表演湖南花鼓戲,引得行人紛紛駐足觀賞。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地區,仍有廣大群眾盼望看到花鼓戲。對這樣一種與當代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有密切聯係的劇種,當然有必要進行文化傳承和研究。

從全國範圍內看,花鼓戲在蔚為大觀的地方小戲劇種中占有重要地位。除了京劇、話劇、歌劇等品種,根植於本土的劇種有19個之眾,花鼓戲不僅高標突出,流布全國,而且是中華戲劇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在全國300多種戲劇中,作為地方小戲劇種的花鼓戲也位列前排。並且,列於花鼓戲之前的除10個大戲劇種之外,地方小戲劇種隻有二人轉、采茶戲、黃梅戲,由此可見花鼓戲在全國戲劇中的地位。

綜上可見,湖南花鼓戲既是一種客觀的曆史存在、現實存在,又是湘楚文化的重要體現;既是全國人民喜愛的傳統戲劇,又在全國戲劇百花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那麼,研究並傳承它的藝術特質、文化內涵,無疑是我們的責任。

(二)花鼓戲未來發展

花鼓戲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重視和扶持。政府應在花鼓戲建設上以更多的經濟資助,改變保護資金嚴重缺乏的經濟局麵,在專業人才的吸引上也要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大力邀請專家和資深演員到地方進行指導,並對人才培養進行科學管理。隻有在傳統的基礎上注入市場元素、時代氣息,花鼓戲才能重新展示其魅力。

首先,培養“傳人”和“觀眾”雙管齊下是重要的手段。戲曲藝術的最大特點是以人的身體記憶為載體而傳承,因此,保護與繼承地方劇種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通過人,通過一個整體的表演藝術團體,將它的表演技藝傳承下去。演唱花鼓戲的藝人普遍老齡化,許多留存的藝人大多也都進入耄耋之年。著手民間藝術隊伍建設,培養藝術骨幹,壯大民族民間藝術活動隊伍,逐步發展新的民族民間藝術“傳人”就成為了當務之急。培養花鼓戲名角的同時,還要培養懂戲的“戲迷”,他們的鑒賞水平越高,民間藝術的技術水準就提高得越快。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如將本地的民族民間音樂資源運用在音樂教學中,使學生從小就受到民族音樂的熏陶,並可定期舉辦一些民歌、戲曲大獎賽等,提高鑒賞民間音樂文化藝術的觀眾水平。

其次,在發揚傳統的同時,應加強花鼓戲內容和形式的創新。要在民俗內涵上建立花鼓戲形態保護機製,通過多渠道對花鼓戲進行原生態保存。一個地域特定文化生態的變異決定其興衰存亡,花鼓戲要擺脫生存窘況和發展困境,在政府“生態保護”的呼聲中應打破行政區劃確立“文化區劃”,實施“文化整合”,即以文化為“區劃”整合花鼓戲資源。此外,在保留花鼓戲傳統魅力的同時,應當找到拓展演出市場和滿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的契合點,用時代的音符傳承花鼓戲。在內容方麵,花鼓戲的視角應對準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展示他們的喜怒哀樂,做到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有機結合,從而擴大自己的聽眾群。在形式方麵,建立在方言基礎上的唱腔體係需要在橫向借鑒的過程中不斷吸收新元素、新思維,不斷注入新的時代精神和內涵,使得花鼓戲能以豐厚的底蘊和強烈的時代感向前發展。

第三,應該加強市場化運作和花鼓戲品牌宣傳。在現代化的社會,花鼓戲也可以引用市場機製,通過文化經濟運作,在一些大型演出活動中安排經典曲目。鼓勵和扶持社會力量嚐試對一些優秀的傳統曲目進行挖掘、整理、創作改編,使其適應市場需求,舉辦各類展示和演藝活動;支持教育、研究機構培養專業人才以及名老藝人傳徒授藝。比如這幾年湖南省宣傳部承辦的“公共大戲台”,讓戲劇再次光鮮地回到了人們的生活中,形成了古老戲劇藝術與現代傳媒的完美結合,此外,各地方政府舉行的大型民俗文化藝術節等活動依托傳統的民俗節日,以歌舞搭台、經濟唱戲的方式表演花鼓戲,既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祭祖祈福、歌舞自娛的心理需求,又在刺激花鼓表演的複蘇的同時展示了湖南的民情風俗,促進了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