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資治通鑒》的價值(1 / 1)

《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曆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注《資治通鑒》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對《資治通鑒》的稱譽,除《史記》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一部史著可與其相媲美。

《資治通鑒》創立了編年體通史的規模,對編年體史書有重要發展。《資治通鑒》的內容宏富,從戰國到五代的曆史興衰變化,王朝的生生息息、治國安邦的智慧,都蘊含、包容於一書之中。

第一,篇製宏大。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采用編年體形式反映曆史,上起戰國之初的“三家分晉”,下至五代後周,計有294卷。作者不僅改進了編年體的組織方法,而且廣征博引,用300餘萬字的篇幅係統反映了1362年的史事,成為中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第二,放眼於曆代興衰。在修史的指導思想上,司馬光在《進〈資治通鑒〉表》中明確指出,是書要“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還說要“專取關國家盛衰,係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本著原原本本、由古及今地進行考察的方式,試圖在曆史長河中探求社會發展的規律,始終將曆代治亂興衰之跡作為《資治通鑒》的主線。

第三,鮮明的詳近略遠的特征。曆代作者撰修通史,大都是立足於廣闊的時間框架,最大限度地展開有關領域的整幅畫卷,根本目的是試圖從宏觀鳥瞰的曆史經驗資治當代。詳近略遠成了修通史者必須遵循的一條原則。《資治通鑒》詳近略遠的特色尤其鮮明。在全書二百九十四卷的篇幅中,《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從中可以看出,在《資治通鑒》所反映的1362年的巨大的時間跨度中,戰國及秦漢部分622年的曆史,僅用了68卷,大約占全書的22%;魏晉南北朝部分369年的曆史,用去108卷,大約占全書的37%,隋唐及五代部分計371年的曆史,用了118卷,大約占全書的40%。由此可見,越是接近於近現代,內容越詳盡,篇幅越增大,這是對詳近略遠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資治通鑒》是中國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學佳品,文采的出眾,可與“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並稱史學雙璧。司馬光既是一流史家,又是語言文字大師,經他千錘百煉的《資治通鑒》,曆來與《左傳》《史記》一起榮登於優秀文學選讀之列。作者優美的文筆,傳神的語言,給讀者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記人,如親見其人;寫事,如身臨其境;勾勒場麵,如讀曆史畫卷,都能給人一種審美享受。《資治通鑒》中刻畫漢末董卓的形象,注意其內心狀態,比陳壽《三國誌》中的同一人物的描繪,顯然技高一籌。又如記淮陰侯韓信、三國東吳大帥周瑜等,借助言談、議論,烘托其精神世界,使讀者頓覺主人公形象鮮明活潑。特別感人的要數對那些著名戰役的反映,既有宏大戰爭的場景,又有細節的描寫,可謂大氣磅礴、酣暢淋漓,即使千年之後讀來,仍然令人振奮不已,拍案叫絕。

《資治通鑒》的巨大成就,也應當包括它總結和創立的史法。新史法猶如新鮮血液注入肌膚,使古老的編年體結束了隋唐以來的衰落局麵,而且東山再起,重振雄風,顯示出勃勃生機。宋代以後方興未艾的“《資治通鑒》學”中,“續修”與仿製之作自不必說,即使考察盛極一時的“綱目體”這一新型的編年史籍,也同樣可以清晰地查找到《資治通鑒》史法留下的痕跡。

《資治通鑒》一書是司馬光以史學幹預政治的文化嚐試,也是他文化意識的重要載體。我國有“半部論語治天下,兩冊史書安民生(一是《史記》,二是《資治通鑒》)”的說法。近代大學者梁啟超說過:“《資治通鑒》是絕好的皇帝教科書。”全書圍繞國家興衰、民生休戚這個主題,在善可為法、惡可為戒的視角下,為統治階級和政治家展現了千姿百態的政治模式,提供了各種各樣政治行為的可能性,擴展了他們對曆史重大事件本質的理解力,增益了他們治國安邦的智慧。在宋代以後的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資治通鑒》發揮了巨大的史鑒作用,成為帝王和政治家的重要參考書。

《資治通鑒》的著述意義已遠遠超過了司馬光著史治國的本意,它不僅為統治者提供借鑒,也為全社會提供了一筆知識財富。清代學者王鳴成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通鑒》已和《史記》一樣,被後人視為史學瑰寶,廣為流傳,教益大眾。